司汤达的人生排序

时间:2022-10-25 08:00:56

以《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著作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作家司汤达,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将来离世后,自己的墓碑上能刻上这样的话: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他甚至在自己的《自恋回忆录》中,为墓碑上的文字顺序做了明确的安排。

虽然以作家成名,但是司汤达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让他有足够的“资本”把“生活”排在“写作”的前面:在他年仅7岁时,母亲便因病去逝;11岁时父亲因政治原因被捕,此后多年他与父亲聚少离多并且关系不睦;他深爱的初恋女友梅拉妮·吉尔贝为了跟一个俄国人结婚而抛弃了他,他深受打击,此后多次情场失意,终生未婚;他39岁时出版的《论爱情》在11年中只卖出了17本;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经济拮据,疾病缠身……当然,司汤达也有值得他骄傲的人生时刻:他曾加入拿破仑的远征军,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米兰,受到长期被奥地利压迫的意大利人民的热烈欢迎。

司汤达现实的生活经历,并不比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缺少故事,缺少引人思索和慨叹的细节。

然而,司汤达去世后,负责办理其后事的表兄罗曼·科龙认为,司汤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所以应该把“写作过”放在墓志铭的最前头,这样才能凸显他的作家身份,显示他的人生成就和意义。他还就此征询过其他亲属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想法。

于是,司汤达的墓志铭,由他生前所设定的“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最终变更为“写作过,生活过,恋爱过”——“写作”放在了“生活”的前面。

每一个人都会善意地相信,把“写作过”放在一位作家的墓志铭的最前面,是对这位作家最好的认可、尊重与怀念。可是,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司汤达内心深处“生活过”高于“写作过”的执念呢?

我们总是习惯用外在的表象,如相貌、身份、地位、名誉,去评判甚至定义一个人——而这些字眼也恰恰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可是,真正心灵美好和高贵的人,应该是也必然是珍视自己的每一段心路历程和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并且,他们始终微笑着,淡淡然看身外心外之物。

就像司汤达,面对生死功名,他自有遵从内心的坚定选择和排序,他选择生活高于写作,实际是选择了内在的灵魂重于表象的声誉。于是,他让生活中的眼泪和欢笑,在自己岁月的日记簿中沉淀、融会,和着那些或痛苦或美好的人生经验,升华成一篇篇被后世誉为“司汤达文体”的文字,那文字里,饱含着慈悲者的慈悲,高尚者的高尚。

他不需自己炫耀,但他的灵魂散发出的光芒,却须我们仰视才见。

(摘自《 辽宁青年》)

上一篇:不要“效”“顺”我 下一篇:古人『身份证,都是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