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意蕴例谈

时间:2022-10-25 07:23:56

青草,幼小的生灵,装点了大地,染绿了咫尺和天涯,世界因之而更美好。青青之草,蓬蓬勃勃,显示出昂扬的英姿。看到青草,诗人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和感情呢?

首先,给人旺盛的生命力之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春草生命勃发,一年一绿,即使遇到大火焚烧,它的根依然会长出嫩芽,周而复始,从不畏惧,从不退缩。

其次,送别之情。很多人只知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却不知后面四句,其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上的青青草铺垫了白居易送别朋友时的背景,萋萋芳草一直蔓延到天边,渲染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又如“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友人乘船离去,诗人依依不舍。诗人看到一望无际的春色,蔓延到天边的青草,想象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像春草一样,从江南江北,随友人而远去。

其三,思念、思归之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诗人看到芳草萋萋而产生思念离人的深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人目睹芳草萋萋之景象,顿生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思。再如“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春草如茵,平铺到天边。词人登楼怀人的愁绪像春草一样连绵不绝,他的愁思也蔓延开去,无边无际!

其四,衰败、萧条之意。“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诗人站在宜阳城下观望,远处大片土地荒芜,城内长满了碧绿的野草,行人断绝,春草自碧,芳树姹紫嫣红,鸟儿婉转鸣唱,却无人欣赏。诗作以乐写哀,以动衬静,反映安史之乱破坏的严重性,宜阳的城镇、乡村一片荒凉、破败,缺乏生气。诗圣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景象 ,跟李华诗人所见相似。由于安史之乱,长安城失去往日的繁华,碧草萋萋,树木苍苍,野花簇簇,禽鸟哀鸣,衬托出断壁残垣、巷陌凄凉、人烟凋敝的荒败景象,诗人、读者耳闻目睹此惨景,都会黯然神伤,潸然泪落。

其五,渺小、无助的象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在旅途,家国之忧思难以排遣,站在船舱外,一任江上的微风吹散心中的愁绪。星月辉映下,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面上,明亮的星星低垂着,平坦的原野很空阔,月光随波涌动,长江浩浩东流。诗人观望近景和远景,联系自身境遇,觉得自己像细草一样渺小,像小船一样孤独,像沙鸥一样飘泊无依。本诗寓情于景,一位孤独无助、愁苦无依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其六,恬淡心境的象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天,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美好事物繁多。但诗人唯独喜爱寂寞生存的涧边幽草,对深树上婉转啼唱的黄鹂却处之淡然,是因为诗人的处境跟幽草多么相似。幽草安贫乐道,位居下层;黄鹂居高献媚,仕途通达。诗人又如同野渡的舟船一样,空然独泊,欲进不能,欲退受限,只好无所作为,因而诗作显豁地表露了任其自然、恬淡的胸襟。

其七,受排挤、打击而不屈服的下层人士的象征。“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当时诗人在桂林供职,由于长期受“牛、李党”争的影响,穷困潦倒。久雨转晴,云销雨霁,万物生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诗人选取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它久遭雨潦浸泡,和诗人备受打击的情形无比相似。现在,太阳为“幽草”带来光明,让诗人也会心地看到了希望,他会“重晚晴”,“归来体更轻”,以昂扬之态有所作为。

其八,象征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这首词刻画了在一所低小的茅草小屋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流潺潺,蜿蜒向东,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地聊天,大儿子和二儿子正在劳作,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吃。诗作营构了一幅清新优美、温暖和谐的乡村生活图。作者一生关注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由于受议和派压制、排斥和打击,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寓居乡间,描绘乡村生活图景,既体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表现早日杀退金兵,还我河山,还我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诗人、词人用“青草”意象,或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或象征,或反衬,或白描,或比喻,手法各异,寄托出送别、思乡思亲、萧条衰败、渺小无助、恬淡自然、坚韧不屈以及和平宁静等丰富情感,读者只有深刻体味,把握诗作的题目,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和特定的环境等,才能体悟诗歌丰厚的意蕴和含蓄之美。

上一篇:作文批阅实效性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桥梁建设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