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的感受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前提

时间:2022-10-25 05:51:25

〔关键词〕家庭教育;尊重;感受

一位妈妈焦虑地向我咨询:“马老师,我孩子以前很爱看书,可现在什么书都不看了,只要一提看书,孩子就极力抵触。”

我问:“最近你和孩子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吗?”

这位妈妈说:“我觉得她看和学习无关的书没有用,就要求她每天晚上写完作业给我读两篇冰心的散文。孩子一点也不听话,总是不好好地读,现在不管什么书,只要让她看,她都抵触。”

经了解,她的孩子才上小学六年级,让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每天诵读散文,这确实有点难为孩子。妈妈自以为是的错误的阅读引导,破坏了孩子对阅读的美好感受。孩子在读散文的过程中,感受肯定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波及到读书的整个感受,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对读书的全面抵抗。

个体心理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思维模式:感受―认知―信念―决定―行为―关系。在个体心理学当中孩子的感受排第一位,孩子为什么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大脑的某些功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感受对孩子来说就是事实。当孩子有了感受之后就会出现认知,认知是感受延伸出来的一点点的理性的思考。出现认知之后就会出现信念,信念是多次认知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多次得出的一般就很难改变了。信念之后就是决定,一个人的决定并不是轻而易举地产生的,是有信念在支撑着。决定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行为。行为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关系。

我们用这个理论分析一下上面的案例。妈妈让孩子每晚读两篇冰心的散文,这是妈妈的一厢情愿,孩子是不乐意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外界的刺激情景。在妈妈的强迫下,孩子硬着头皮读,感受是痛苦的、烦躁的、不舒服的。这种感受让孩子产生的认知是散文没意思,妈妈不理解自己。在这种认知下产生了妈妈不爱我、读书不快乐的信念。在这种信念下孩子就做出什么书都不读的决定,就做出了和妈妈对着干的决定。于是产生了抵触读书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母女关系的不和谐。

要改变孩子目前的状况,就要回到源头。可以用价值感让孩子产生好的感受。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我想看冰心的散文,但是我的眼睛有些不舒服,你能每天给我读两篇吗?”这样说就是在寻求帮助,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孩子的感受是“妈妈需要我,为妈妈读文章能体现我的价值”。这种好的感受会让孩子快乐地每天坚持读散文。一开始可能是追求价值感,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地喜欢上散文。

可是现在孩子已经受伤害了,这个办法肯定就不灵验了。怎样让她们重新拥有好的感受呢?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尊重孩子,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与孩子协商解决的方案。比如,可以这么对孩子说:“宝贝,妈妈强迫你读散文是不对的,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我真诚地向你说声对不起。以后妈妈尊重你的感受,不再强迫你读散文。如果你感觉妈妈是出于好意,只是方法不对,你给妈妈一个你能接受的建议吗?”这样的对话,再加上尊重的语气,一定会带给孩子好的感受,会让孩子产生正确的认知,做出正确的决定,与父母建立和谐的关系。

这位妈妈回到家中,按我提供的策略,与女儿进行了沟通,女儿抱着妈妈大哭了一场,说:“妈妈,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就是接受不了你对我说话的那种咄咄逼人的语气,你的语气让我感到特别不舒服,也不知怎么回事,虽然知道你对我好,但就是不想听你的。”

最后,娘俩经过协商,达成协议。每天晚上,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孩子读一篇散文。妈妈很开心,孩子也很快乐。

可见,注重孩子的感受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前提。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的教育。作为父母,我们只有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好的感受,孩子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感受,家长才真正步入了家庭教育的正确轨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唐村中学,济宁,273522)

上一篇:因材施教理念下班级教学“知识结构图”的完善... 下一篇:走进地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