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不足与改进之策

时间:2022-10-25 03:42:37

化学教学不足与改进之策

为进一步促进吴中区高中化学教师业务水平发展,提升吴中区化学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我们在2011年5月26日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这次比赛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的“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笔者通过听课,感觉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亟待提高,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我们要求教师能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应该是“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4个方面:

1不会采取多元情境引入问题

在引入“乙醇”这个研究课题时,几乎所有的参赛教师选用了从中国古典诗词入手,笔者试举几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讲究张扬个性,和而不同,这样引入课题不是不好,只是缺乏新意。俗语云:“第一个赞美女人是一朵鲜花的男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入课题,笔者试举4例:第1种方法:计算引入提出问题:已知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23倍。4.6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8.8gCO2和5.4gH2O,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第2种方法:新闻引入播放视频:2011年5月9日,高晓松晚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车连撞,4人受伤。17日14时30分,高晓松醉酒驾驶案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高晓松醉酒驾驶机动车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6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第3种方法:音乐引入播放歌曲:“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时刻永难忘,杯中撒满幸福泪……”第4种方法:魔术引入演示实验:向蘸有高锰酸钾的玻璃棒上喷酒精,玻璃棒上起火,让学生猜测喷的是什么物质。

2不会利用演示实验验证问题

乙醇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具有特殊香味,③密度比水小,④能和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将乙醇的密度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如何证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参赛的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显得比较单薄,一般是直接给出结论:“乙醇的密度小于水。”如何将两种液体的密度进行比较,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手段,一是数据,二是实验。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20℃时,水的密度为0.9983g•cm-3,乙醇的密度为0.7893g•cm-3,根据数据,我们不难得出“常温时乙醇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结论。如何利用实验来证明?如果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那就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在试管中将两种液体混合,静置后便会分层,密度小的在上,密度大的在下。如苯和水混合,油层在上,水层在下;四氯化碳和水混合,油层在下,水层在上。但乙醇和水是互溶的,因此我们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我们通常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一是直接比较,二是间接比较。(1)直接比较如图1所示,在大烧杯中倒入约2/3体积的水,用一个小塑料瓶盛满无水乙醇,将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发现小塑料瓶浮于水面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常温时乙醇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间接比较将一块冰块,放在水中,发现其漂浮;将同样的冰块,放在酒精中,发现下沉,所以水的密度比乙醇大。也可以用一小块金属钠来测试,钠和水反应,钠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乙醇中是沉到底部的。

3不会借助对比实验预设问题

证明乙醇分子的结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多数教师都是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分子可能存在的两种结构,即:然后,根据钠能与无水乙醇反应的定量实验(如图2所示),再根据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分析来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是甲。这个分析过程其实缺少了应有的预设,少了一个环节,即根据钠能与水、乙醇反应和钠能保存在煤油中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来初步判断乙醇分子的结构,然后再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确认乙醇分子的结构。这个分析过程其实缺少了应有的预设,少了一个环节,即根据钠能与水、乙醇反应和钠能保存在煤油中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来初步判断乙醇分子的结构,然后再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确认乙醇分子的结构。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初步分析出以下3点:①钠可保存在煤油里,说明煤油不能与钠反应。②根据水能与钠反应,说明水分子中H-O键容易断裂。③根据乙醇能与钠反应,说明乙醇分子中存在H-O键。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必要说明定量分析只是我们判断有机物分子结构的一种方法,还可以借助仪器进行分析,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不会寻找内在规律总结问题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学习中寻找和掌握其规律又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以本节中乙醇的氧化为例,教材中涉及乙醇氧化有以下3处:(1)乙醇在铜、银等催化剂存在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具有特殊气味的乙醛:(2)交警用经硫酸酸化处理得三氧化铬(CrO3)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铬,颜色就发生了变化),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3)乙醇是汽车的代用燃料教材中把反应(1)放在了“观察与思考”,把反应(2)、(3)放在了“拓展视野”,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找出3个反应的内在规律,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显得内容较为散乱,没有深度。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3个反应进行两两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些结论。反应(1)的本质过程是下列2个反应①2Cu+O2=2CuO②CH3CH2OH+CuO=CH3CHO+Cu+H2O乙醇是在加热的条件下被氧化铜氧化,氧化产物为乙醛,断键情况如图3所示。反应(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3CH3CH2OH+2CrO3+3H2SO4=3CH3COOH+Cr2(SO4)3+6H2O乙醇是在酸性的条件下被氧化铬氧化,氧化产物为乙酸,断键情况如图4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乙醇可被不同的氧化剂氧化,氧化剂氧化性越强,乙醇被氧化的程度越高。”乙醇在铜、银等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但在点燃的条件下则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由此可得出结论:“乙醇与同一种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不同,氧化产物不同。”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用好教材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要用好教材,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仔细研究,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大胆地去开发教材,变通教材。

上一篇:探求化学融合教学路径与方式 下一篇:探求化学老师演示试验改进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