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鲜食玉米盘育乳苗地膜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5 03:35:09

春播鲜食玉米盘育乳苗地膜栽培技术

[摘 要] 根据泰兴高沙土地区鲜食玉米生产特点,在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基础上,分析了鲜食玉米盘育乳苗地膜移栽技术的生产优势,总结了鲜食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要点,为本地区鲜食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塑盘育苗 乳苗移栽 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77-01

泰兴高沙土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开始时仅为零星种植,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底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种植地区遍布全市各地,以东部高沙土地区地区偏多,沿江地区略少,种植品种以糯玉米为主;另一方面,尽管目前鲜食玉米的种植有了较大发展。但在栽培技术上大多仍沿袭常规玉米生产技术,产量低、产出的玉米商品性差、效益低的现象十分明显,为此,根据我所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实践,总结了鲜食玉米盘育乳苗地膜移栽技术。

1 盘育乳苗地膜移栽技术的优越性

1.1 充分利用温光资源

运用塑盘育苗可比直播玉米提早7-10天播种,小拱棚的应用避免了3月中旬可能出现的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在早春达临界播种温度时已是移栽2叶乳苗,栽时苗体蒸腾叶面积小,栽后无缓苗期,成活率高,生育进程加快,可有效缓解多熟制结构中水稻、玉米等后茬作物季节紧张的矛盾。

1.2 提高群体质量

乳苗移栽玉米克服了地膜直播玉米在低温期播种出苗率低且不整齐的弊端,地膜上栽足整齐一致的乳苗,并将大小苗分开移栽,优化了群体起点,通过配套施足基肥、重施穗肥、补施粒肥的肥料运筹方式有利于壮苗早发,且由于生育进程的提前,使开花期避开了6月中旬开始的霉雨季节,提高了结实率,从而奠定了高产基础。

1.3 省工节本

玉米育苗盘直接采用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育秧塑盘,一盘二用,每亩仅需15-18张盘,苗床面积小,易于工厂化育苗和商品化统一供苗,育苗比大田直播显著省种,省种费用可抵育苗费用,大田整地施足基肥后盖膜,省去大田播种和施苗肥工序,膜上栽苗仅相当于地膜直播玉米的破膜放苗用工。

2 塑盘棚育玉米的技术要点

2.1 种子准备

2.1.1选用品种:

选用优良的品种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品种选用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较好的丰产性,二是要求口感好、品质佳,三是要根据市场鲜穗消费特点合理安排品种,如本地市场上花糯玉米比较畅销,而上海市场则是白糯玉米畅销,广东、深圳等地市场的市场青玉米则甜玉米畅销;四是所选品种应有较好抗性且生育期不宜太晚。目前我市高沙土地区适宜种植品种主要有苏玉糯系列、苏花糯系列、中糯系列、京糯系列、沪糯系列、晶甜系列等。

2.1.2种子处理:

播前选晴天对种子进行晾晒,除去杂粒,用种衣剂(如高巧等)处理种子,以达到防病、防虫、防鼠功能,此外在拌种时加入适量锌、铜等微量元素,能较好地满足幼苗发育的要求,促进根系发育,加快生长,确保幼苗生长健壮。

2.2 苗床准备

育苗盘直接采用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育秧塑盘,30*60cm,每盘468孔,每亩需15-18张盘,3月中旬将经过培肥的苗床做成1.5m宽的畦面,耙平耙细浇透水后,在畦面上排放两排塑盘,并压实,同时准备适量有机质丰富的过筛肥土作盖籽用。

2.3 播种育苗

3月中旬选择晴好天气在压实的塑盘上播种育苗,每孔播1粒精选过的种子,播后上一层薄薄的过筛肥土,上土厚度应高出塑盘0.5-1 cm,从不露出塑盘为准,盖籽后在盘面淋透水,后覆盖地膜保湿,并在塑盘上搭小拱棚增温,一般每亩大田约需半分地的苗床面积。

3 大田移栽及田间管理技术

3.1 覆膜移栽

大田施足基肥后可于3月下旬覆膜,一般大小行种植的玉米可在预设的小行上盖膜,以1行地膜(宽1.0m,厚0.005mm的微膜)盖两小行玉米,3月中旬塑盘育苗玉米在晴好天气情况下一般10天左右开始出苗,在苗龄达1叶1心时为最佳移栽叶龄期,移栽时应选择苗龄基本一致的苗,并将大小苗分开移栽,栽时直接取塑盘苗用小竹签在膜上捣一小洞,紧实栽入田间,同时要注意大小苗分开移栽,以提高田间整齐度,栽后一般不用浇水,但天气干旱时可适当点水实苗。

大田移栽时一般每亩定植4000-4500株,品种间略有差异,早中熟中杆品种可定植4000-4500株,中晚熟高杆品种可定植3500-4000株,大田移栽时规格一般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90cm,窄行30-40cm,移栽深度一般控制在4cm上下。

3.2 肥料运筹

地膜玉米消耗地力较大,必须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苏中高沙土地区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用肥量3000kg有机灰+N20-22.5kg+P2O510-15 kg+K2O10-15 kg+ZnSO40.75-1 kg。由于地膜玉米追肥较困难,在运筹上应用采取施足基肥(有机肥+磷钾锌肥+40%的氮)、重施穗肥(60%的氮)的原则,在基肥中有机肥部分可全田培肥,氮磷钾锌肥可在玉米小行间开沟集中撒施,追肥时可用小锹在玉米株间挖破地膜穴施。

3.3 控制病虫草害

3.3.1 化学除草

覆膜前地表喷防草剂,如金都尔、都尔、都阿合剂等,应用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结合喷施除草剂,控草效果明显,是一项覆膜栽培必须配套应用的技术。

3.3.2 虫害防治

针对近年来本地区玉米地下害虫发生日趋严重的特点,可结合大田整地时亩增施2.5-3kg辛硫磷颗粒剂防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鲜食玉米一旦受到玉米螟危害,将严重影响其商品品质和效益,因此要加强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常用的方法: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配成毒土,或用9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于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防治。

3.3.3 病害防治

本地鲜食玉米上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纹枯病、病毒病、粗缩病等。防治一般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健全田间水系、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等物理措施来解决,一旦田间发病,可使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对于粗缩病的防治重点要防治好灰飞虱,当田间灰飞虱发生初期及时用5%锐劲特悬浮剂30ml加10%吡虫啉15g,对水40-50公斤喷施;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ml或48%毒死蜱60-80ml,对水40-50公斤喷施,田间虫量较大时,可每隔3天喷一次,连喷3-4次,同时可加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

3.4 水分管理

鲜食玉米拔节以后生长速度加快,对水分的需求加大,至抽穗开花期进入需水高峰,此期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缓解旱情,反之,如果玉米生长期间降雨较多则应做好排涝降渍工作。

3.5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

3.5.1 辅助授粉

鲜食玉米开花阶段如遇大风、持续降雨等恶劣气候条件时,会出现授粉不良,形成秃顶缺粒等现象,此时可适当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间以上午9-11时最佳,如遇下雨,雨后散粉时即可进行。

3.5.2 去除多余雌穗

部分鲜食玉米品种在肥水条件较好时,会出现3~5个腋芽发育成雌穗的现象,如果听任3~5个雌穗自由生长,则每个果穗都很小,而失去商品性,因此为确保上面1~2个果穗的正常生长,必须去掉其它雌穗。

3.5.3 去分蘖

鲜食玉米比普通玉米更容易产生分蘖,因分蘖要消耗养分应及时打掉,以促进主茎生长,提高商品质量,去分蘖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要打两次,第一次在开始长出分杈时进行,7-8天后再打一次

3.6 适期采收

鲜食玉米适时采收是确保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采摘过早,因玉米籽粒尚未完全充实,不仅产量低,而且食用价值亦低。如果采收过晚,灌浆已到完熟期,籽粒变硬,则也失去鲜食的意义,糯玉米变成了硬玉米,甜玉米也籽粒皱缩,皮变厚,因此只有掌握好最佳采收期,才能使鲜食糯玉米香而糯,甜玉米脆而甜。生产上春播甜玉米一般在散粉吐丝后20-22天,糯玉米在散粉吐丝后22-25天为最佳采收期,生产上可根据不同果穗的成熟度分2-3期采收。此外由于青穗采收后的保鲜期较短,为保证青穗的色香味,当种植地与销售地较近时应在当天清晨采收,当天上市,距离较远时,应在前一天晚上采收,夜间运输,清晨上市。

作者简介:马小凤,女,(1980.1-),江苏泰兴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栽培与育种研究。

上一篇:提升安全监理水平 构建和谐农机监理 下一篇: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