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诗词梦意象看创作者的梦观念

时间:2022-10-25 03:29:53

从唐宋诗词梦意象看创作者的梦观念

摘 要: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未引起研究者太多的注意。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通过对具体的作品分析,探讨了创作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对梦的认知――梦魂关系、梦的征兆与预示,显现于词作的事实。

关键词:梦意象 梦魂 征兆 预示

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就唐宋诗词中的梦意象材料进行排列比较,可以略窥作者对于梦的观念:其一、认为梦是人类的灵魂在睡眠中会脱离身体的活动。灵魂是真实的,梦境也是真实可信的。因而在梦中人的灵魂会与他人的灵魂相交流与沟通。其二、认为梦是对现实生活的征兆与预示。这两种情况都在唐宋词中都有体现。现分述如下。

一、梦是人类灵魂的活动

(一)魂梦相依

这种意象,早在唐诗中就有。例如杜甫的《梦李白(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李白遭放逐后,杜甫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死在流放中。当杜甫梦见李白后,认为这是李白的灵魂跋山涉水来看望自己。词这种艺术形式大行于世后,这样的意象也进入到词中。

与唐诗《梦李白(其一)》魂梦相依相似的,宋词作中有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此种情况本文作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涉及到,不再赘述。

(二)另有灵魂在梦中脱离身体,在外漫游的情况。如蒋捷《念奴娇・夜深清梦》和秦观《好事近・梦中作》。蒋捷《念奴娇・夜深清梦》:夜深清梦,到丛花深处,满襟冰雪。人在琼云方响乐,杳杳冲牙清绝。翠翔龙,金枞跃凤,不是蕤宾铁。凄锵仙调,风敲珠树新折。中有五色光开,参差帔影,对舞山香彻。雾阁云窗归去也,笑拥灵君旌节,六曲阑干,一声鹦鹉, 霍地空花灭。梦回孤馆,秋笳霜外呜咽。

该词所描写的梦象是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的灵魂离开身体后在梦幻的仙界漫游所体验到的一切。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观自称该词作于梦中。从内容来看,完全是亲身经历,有如身临。

二、梦是现实的征兆与预示的情况

先民认为梦是现实的征兆与预示。这种认识在词的创作中也会有体现。在现实的各个方面。

(一)梦在日常生活中的征兆与预示

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女子游戏,今朝斗草得胜,早在昨宵梦中就有了征兆与预示。昨宵的梦境,作者没有提及,读者不得而知,但“昨宵”“梦好”却直接预示了“今朝”“斗草赢”。

(二)梦在在军事斗争中的征兆与预示

主将的梦肯定不能作为行军打仗的依据。可是主将的梦象会不会对战争结局有预示作用呢?晚唐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撰《兵要望江南》其中《占梦》有九首,如下:

凡占梦,本出自微茫。得一梦来三事应,方知凶吉为君张,神魄预知祥。

将军梦,云外见飞龙。急去战时须获捷,不过三日帝王封,位显立奇功。

将军梦,鱼变作蛟龙。百战自然皆百胜,相敌来捉必无凶,大将职加封。

将军梦,打鼓大声鸣。小鼓小声军小胜,不鸣固守莫先征,胜负取其声。

将军梦,梦得大鱼形。若得小鱼军小胜,电光霹雳主军鸣,此象最为灵。

……

虽然作者在第一首明确告诉读者占梦是靠不住的,可是将军的梦却一再准确地预示了战斗的结果。甚至如果梦中“小鼓小”在现实中则“小”,在梦中战鼓“不”,则在战斗中“固守莫先征”,整个战斗的“取其”;作战也要以将军梦象为依据,令人惊奇!

三、梦境兼有以上两者,既是灵魂在外漫游,又是对未来的征兆与预示。

前面提到的秦观的《好事近》。秦观《好事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中的“藤”让人大感兴趣。先是被人认为是与“滕州”暗合,如“少游得谪,尝梦中作词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竟以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华亭上。”(黄庭坚《千秋岁》词序),“少游既谪归,尝于梦中作《好事近》,有云……果至藤州,方醉起,以玉盂汲泉,笑逝而化。”(惠洪《冷斋夜话》),甚至直接这是诗,如秦瀛《淮海先生年谱》:“……先生遂以(元符三年)七月启行而归,月至藤州,尚无恙。因醉卧光化亭,忽索水饮,家人以一盂注水进,先生笑视而卒。实八月十二日也。先是先生尝于梦中作《好事近》词一阙云:(略)至是卒于藤州,人皆以为诗。”。再是有人认为“藤”不仅指“滕州”,也是指植物,如“初先生未遭谪时,常赋小词有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后卒于藤州,葬后上产紫藤一本,围数尺,缠错古松,状若偃盖。人传以为朕兆。”(王仁辅《无锡县志》)。以上材料都把秦观的《好事近》梦境看成是作者灵魂在未来死亡地点的漫游活动,并作为他死亡事件的征兆和预示。

参考文献:

[1]《宋史》【元】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 1977年11月第1版

[2]《杜甫全集》【清】仇兆鳌 注 秦亮 点校 珠海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1版

[3]《苏轼文集》孔凡礼 点校 中华书局 1986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邹尤(1970.12-),男,贵州遵义人,汉族,大学本科,文学硕士,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上一篇:小茶馆、大社会―看老舍的《茶馆》如何揭示半... 下一篇:二年级语文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