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统一一管子的自然观

时间:2022-10-25 02:29:38

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统一一管子的自然观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管子的自然观。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很实际,既不像他之前的商周之人把天作为世界的最高统帅,神圣不可侵犯,也不像后人不惜违背自然规律,争做自然的主人。认为人祈求天的庇佑从来无结果,违背自然规律却一定会受惩罚;在自然面前人类应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关键词】 管子;自然规律;天人关系;美丽中国

“天”在管子心中已褪去庇佑神的外衣,只是自然而然的天而已,管子从经商到做政治家经历世态炎凉,每每经困祈求不得救,认清了上苍的无动于衷因为它就是自然而然的自然之天,不会因为人们供天时用的牺牲多得到的庇佑就多,荒诞的诸侯王也没因人们的诅咒遭天谴。顺应天的四时辛劳耕种才会有收获,万物自有则,事事皆有度。“不务天时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牧民》)。

一、管子之前天是万物的主宰

无论在殷商还是周人的世界观中,天都是神圣不可忤逆的。天与人的关系是尊崇与膜拜,殷商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先卜而后行,卜辞中“宗天的观念既浓且广”。[1]周人对祭祀看的极为重要,而祭天是各种祭祀规格中最高的,是天子才能做的,《周礼·大宗伯》规定:“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昊天是日、月、星辰,也是风神、雨神,周人信念中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集合体,既是自然之天更是比人类地位更高的神圣存在,掌控着人类的命运。在自然面前,人类为了自己的命运向自然祈求庇佑,祭祀牺牲品,而不是抗争。天与人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若风调雨顺则是上天的庇佑与恩赐,对上天表示自己更大诚意与感激;若洪涝干旱则是上天的惩罚与愠怒,赶紧检讨自身的失德或敬意。自然万物和现象都被赋予神圣色彩。

周人眼中天是“最高的至上神。它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而且是人类命运的控制者。”[2]人要做什么事都要问问上天的想法,上天同意就可行,上天不同意就不行。上天不仅有意志,而且控制与支配人类的一切行动,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人是天的附属,人的意愿并不是根据自身需求反映出来的,而是上天的授意,所以天是自然之天的总和更是控制人类命运的人格之天,是人类社会的人主本源和人类社会之外万物本源的结合体,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在于与天命保持一致以达天与人相通融合。

二、天(自然)只按自己规律周而复始

管子的前半生都是在困苦中度过,管子曰:“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吾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史记·管晏列传》)与鲍叔牙的关系屡救他于危难之中,人类一直信奉的统治一切的至上神上天却从来不在穷苦的人们受难时施以援手,人事关系帮他九死于一生,人们事事敬畏、唯天意志是从的至上神形象在管子奔波劳碌困顿的生命旅程中被颠覆,“如天如地,何私何亲?如日如月,唯君之节。”(《牧民》)。管子视天地为自然界万物的一部分,把天地作为自然之物,天是没有感情更无意志的自然存在,天在管子的观念中失去神秘地位,天和万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无好恶亲疏,天就是天。管子不用像前人那样把天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仰视膜拜,而是站在平等的位置慢慢审视,“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管子·乘马》)四时更替、夏日与冬日的长短更替、昼热夜寒的互易皆阴阳变化得来,天为阳地为阴,即使阴阳之化,或有余或不足皆是天地之事,人力莫能损益,这些自然现象是阴阳变化的自然表现而非上天根据所谓能通天人士的意愿表达的意志。

天地无情,种种自然现象都是天固有的规律,跟任何人都无所谓亲近远疏,按照上天旨意安排人的贵贱优劣的天人相通论失去了生命力,人就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一部分。管子意识到天与人的区别显而易见,上天从来未预设任何人的命运。天人相分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与上天的关系,一改把希望寄托于上天的传承,上苍的无情无私真实无限循环,天地不是鬼神,更无仁义之德,只是自然而然。人与天不相通于天命却相通于联系,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与法则,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离开自然无法生存,生存其中必须认识自然规律。

三、天人统一于人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规律做事

人类意识到天地的自然无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大自然作为客体放在人类的对立面,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加深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支配欲。“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迫使人们改变支配自然的价值观,在西方,环境哲学产生多种流派,归结两类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前者坚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后者则代表包括人类和非人类所有生命的利益。把两千多年前的管子的生态意识与之对比不难发现,是接近人类中心主义的但也有鲜明的不同。管子第一身份是齐国相国,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是第一政务,“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禁藏》)大地是生存根本,水可滋养万物,生于天地间的人离开自然衣食住行无从谈起,生存显然不可能,人类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管子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没止于此,“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地数》)山地矿藏这些“天财地利”资源乃天地造化,人们若擅自滥用都要受到严惩,此时管子对环境的保护已把非人类利益等同人类利益,甚至更高。

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能力强弱不表现在自身利益高于自然万物或对地球资源随意攫取,认识自然规律才是人类学习的入门,“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七法》)强兵、治国、安民都应学习天地元气生养万物多而不紊、繁而达同的和谐之道,天地变化中的规律成为人类学习的内容,不变的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自身规律并保持彼此联系,天与人的关系便统一于这普遍联系。管子竭力探索自然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安排国家事务,自然法则既是人类法则,四时节气更替、气候的循环、生命的萌芽、发育、成熟、消亡、周而复始,是自然不变的规则,学习规律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与环境的对抗冲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联系而非对立从来都是不争的事实。人类离开自然无法独立存在,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统一体。

认清自然界的标准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人类会发现遵循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才能与万物和谐相处,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管子》认为,天地自然是按照阴阳规律而运动变化的,要把握阴阳之规律,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协调,即‘人与天调’”。[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协调责任只在人类一方,必须寻找可以拿来用的“则”:发现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协调天人关系、施政、治国。

四、管子生态思想的现代实际应用

管子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农业社会,那时人类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强势存在,对自然的敬畏普遍存在,当时的生态环境还达不到让人深刻思考如何保护生态平衡,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利益或齐国统治阶级利益,但在当时却保证了天人关系的和谐有序。管子是政治家、对国家的治理讲究有效实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神话也不无视。注重探究自然之道用来治理国家,充分发挥人的主动作用,建立和谐天人关系。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大会,第一次在大会报告中单列一个部分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美丽中国”的提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天人关系,一味的支配与索取,会榨干生养我们的地球,违反自然规律换来的是自然的惩罚。人类急功近利的聪明无法削弱自然惩罚力度强化,对自然的敬畏才是善待自然进而让自然善待人类的良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像管子一样不脱离实际的看待天人关系,建立人与天的自然观,并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天人和谐观念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自然的法则与社会的法则一样不可违背,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认识到违反自然法则受到自然惩罚有多深远,生态文明理念的牢固树立迫在眉睫。

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等于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管子“主张从天道与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强调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并任用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性”。[5]管子的生态理念告诉我们主动探索、运用自然规律,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探索、认识,运用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为达到“人定胜天”或“与天斗其乐无穷”,而是不再做违背自然法则、贻害后世子孙的事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后世子孙留下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程国政.管子雅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49.

[2] 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 万英敏.论管子哲学之“人与天调”的自然观[J],管子学刊,2009(1).

[5] 吕逸新 ,王朝侠.《管子》的生态伦理观[J],管子学刊,2003(2).

【作者简介】

宋 玉(1974-)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的研究.

上一篇: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中学校的法律地位 下一篇:超以象外?得其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