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让其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时间:2022-10-25 11:38:24

论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让其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摘 要】成就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须修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成就感的使命与责任。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参与活动体验、搭建展示平台、多元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在音乐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思路与方法,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就感;音乐;自信心

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简言之,就是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及之后获得的心理上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功感。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成长需要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成就感正是自我实现需要价值的体现,实现自我价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高级需要。

自信心是在长期不断的成就感的获得中建立起来的,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学生能自信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要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成就感至关重要。

成就感获得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学观念,变“教什么”、“怎么教”为“学什么”、“怎么学”,创设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音乐能力,只有能力提高了,成就感才会产生。以下是笔者对音乐课堂中培养成就感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成就感

问题情境即教师创设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疑问的特定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究发现创造前提。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期待。

1、导入中的问题情境

导入起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作用,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主动地进入音乐学习。

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记忆,通过知识迁移,引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这类提问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前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法产生求新知的愿望与冲动,问题超出学生先前的知识技能范围,将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在欣赏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教师进教室之后先播放SHE的《不想长大》,学生开心跟着哼唱之余不禁好奇起来,很多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今天的音乐课是什么内容呢?”,当揭示课题并播放《第四十交响曲》音乐片段,学生发现两首乐曲的旋律居然一样,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流行歌曲为什么要借鉴古典音乐呢?莫扎特的音乐为何能流传如此之久呢?”通过播放音乐产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内在探求欲,为教学的成功以及成就感的获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新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新课教学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探求的欲望和冲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为成就感的获得搭建通道。

理解某一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分析型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的理解,探究出事物内部的结构、特点和关系。例如:在执教《鳟鱼五重奏》的教学过程中,分段欣赏时教师提出“每段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分别使用了哪些乐器?”“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欣赏,目标明确,有利于对音乐内部要素的探究。

遇到某些教学难点时,教师可根据人脑的思维方式,采用阶梯式设计,将问题设计成阶梯一样,由易到难、层层剥开,一步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向纵深发展。例如:仍然以《鳟鱼五重奏》为例,理解作品的内涵时,我提出:“变奏主题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作品中为什么做不同的变化?”“这部作品仅仅是为了描写小鳟鱼的遭遇吗?”“作者想表达什么?通过这些提问,为学生把握住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理解音乐蕴含的深意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

3、巩固中的问题情境

巩固阶段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强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某一问题可采用“你学到了什么?”“谁有不同的看法?”“谁要补充?”“你来谈谈?”等方式,从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也能对这一问题有全方位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体验与感悟,并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SHE的演唱和莫扎特的作品在音乐上给人的震撼力谁更强呢?”“哪种音乐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更大些,回味更多些,艺术品位更高些?”通过这两个问题,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动听的音乐,还会引发他们对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思索、判断与选择。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师预设好问题走向学生,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出学生自己产生疑问。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只是吸引学生短暂的注意,而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更不能忽视音乐课的本质内涵,要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产生期待和渴望。

二、参与活动体验,获得成就感

参与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掌握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必要途径。要想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参与必不可少。参与是教学手段,目的是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与成功。

1、导入中的参与

可采用知识点进行导入,切入点应当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相适宜。导入中的参与方式尤为重要,可通过问答或游戏的方式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学生既能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潜意识中他们能对自身产生肯定的心理暗示。即应当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解说和训练,要把知识技能融入学生的生活,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才能从参与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音乐导入可起到渲染气氛、感受意境的作用,这是纯感官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音乐的美。也可以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律动,这是运动觉和感官的联动,通过这种参与,学生的身心都会因快乐而舒展,不知不觉地获得满足。还可以是音乐的对比赏析,往往是将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对比度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思维的参与,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找到答案时那种豁然开朗就是成就感的充分体现。

生活情境的导入学生往往乐于参与,可以是熟悉的生活场景,甚至是平常经常做但容易忽略的生活细节。比如:在欣赏《茉莉花》时,我带来了一盆清香的茉莉花,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说一说,从参与活动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回味与想象,在美的氛围中进入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中的参与

新课教学有体验感悟、探究认知和想象创造三个阶段。

体验感悟阶段也就是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必要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听入手,通过聆听、演唱和参与进行曲的相关音乐活动,体验进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以及感受到阅兵式上检阅官兵阵容的整齐美、雄壮美,学生就在这些参与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

探究认知即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通过思考、讨论、争辩,归纳出合理的结论。例如:仍以《鳟鱼五重奏》为例,在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时,在教师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出乐曲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成就感油然而生。

想象创造环节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活动。这个环节往往是教学的高潮,也是最难把握的。教师设计的创造活动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符合学生知识结构,还要能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例如:在执教《走进非洲》这一单元中的《赫修比修》时,最后创编阶段老师提供简单的方法,提供了几个方案供学生自己选择,可为旋律配节奏,可以随乐即兴表演,可作简单的旋律改编,课模拟鼓手的演奏,这样的设置既符合非洲音乐的特点,又给学生以个性张扬的空间,最终使教学进入高潮,享受到创作音乐和表现音乐带来的成功感。

3、巩固中的参与

巩固环节可以用测试或游戏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对知识技能起到强化巩固的目的。例如:我在执教《七彩的管弦》时,在最后设计了听音乐选乐器的游戏,在踊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很好地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也进行了教学反馈,以利于教师的课后反思。通过这样的参与方式,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都能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获得成就感。

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师需因材施教。参与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心灵与音乐的融合,在交融中学生能体会到心灵的震撼与满足,这是所有音乐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搭建展示平台,提升成就感

当聆听音乐有所感、参与体验有所获、想象创造有所得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和表现的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将展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导入中的展示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权要下放给学生。可以将音响设备或教师的范唱、范奏改由学生表演,虽然学生的表演不是十分完美,但对学生来说能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他们能从中增强自信心,有更强烈的提高自身音乐能力的愿望,对于其他学生也会起到激励的作用。而“说”的展示则多留给那些没有经过专门技能技巧训练的学生。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时,首先由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这一环节给那些平常没有机会上台的同学极好的机会,他们由开始的略显紧张,到逐渐地慷慨而谈,成就感大大增强,自信心逐渐增长,对他们的一生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2、新课教学中的展示

老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学情有清晰地把握,对教学过程有整体的构思。例如,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预想新知识学习的情况大致如何?教师在备课时可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展示环节,可以是全班的、小组的或者个人的。当全体学生聆听、演唱或演奏音乐之后,可以请个别同学或小组进行展示或谈谈对音乐的初步感受。探究阶段的讨论、争辩应当让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充分给予他们表达见解的机会。创作表演阶段的展示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创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愉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参与过程临时生成的契机,并及时给予展示的机会,提升成就感。当发现一位学生真正专注地听音乐时,你可以在听完音乐后让他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当你发现一位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见解时让他勇敢的说出来;当你发现一位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让他展示。

3、巩固中的展示

巩固中的展示需要教师灵活地驾驭课堂,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考虑展示与否、如何展示、哪些同学展示。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不能挫伤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

展示的机会要平等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音乐资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发扬,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和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四、多元评价方式,强化成就感

并非所有人获得成功后都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成就感的强度根据自身对已取得成就的自我肯定程度而定,自我肯定是以对自己的成就的认知为前提的。自我认知的发展从外界的赞赏开始,由外界的赞扬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并逐步内化为自我评价,将成就感最大化,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的快乐。

1、内外结合促评价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我的肯定较多的来自外界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格外重要。教师应将评价的鼓励发挥到极致,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开始,到“同学们真棒”,“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成就感会得到扩展,使得成就感不断扩大、延伸。教师要通过评价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反馈信息,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做才能缩小目前水平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或方法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并最终成功。在器乐教学时,当发现一部分学生演奏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先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励他们进取的精神,再要求学生慢速演奏,并积极想办法将难点拆分,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能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学生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成就感。应当让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评价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引领学生体验成就感。学生在初始阶段往往不敢评价,有畏惧心理,害怕得罪同学,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敢于评价。学生往往也不知道如何评价,不是一味地“不错”“很好”,就是只评价同学的缺点,这两种方法都违背了评价的原则。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知道评价的标准:评价以赞扬为主,但必须有指向性。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采用指向性强的赞赏性评价为主,比如:“某某同学歌唱的姿势正确,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大家为他鼓鼓掌!”耳濡目染,学生知道了歌唱可以从姿势、声音、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越来越细化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标准,渐渐地学生能做出精彩的评价了,提高了评价的质量。

2、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应当固定不变,应当着眼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的进步程度,分层评价不重绝对值而重相对值,更易激励学生进步,也更能体现评价的本质意义。

对音乐优等生的评价要有公正性,贵在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精神。优等生往往有一定的特长,音乐感强、表现力旺盛,是班里的小明星,也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当他们表现突出时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句,当他们有失误时,教师也应当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对普通学生的评价要有鼓动性,旨在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普通学生占班里比例最大,他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老师在课堂中需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信任的眼神激励他们,就能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价要有鼓舞性,使他们找回自信。其实大部分这类学生并非智力上的问题,他们多半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味地自卑。首先教师可以将他们身上的非音乐优势尽量放大,让他们建立自信,同时只要发现他们能较好地参与音乐学习时,要用富有鼓舞性的语言赞扬他们,当他们的理解或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冷眼讥讽,决不能打击他们的自尊。

教育学家腾守尧说过:“真正的评价必然会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评价是交织在教学过程中的持续的过程,评价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评价是学生建立自信、健康成长的保证。在评价过程的体验中,学生享受的是充满自信的成功喜悦。

成就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只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爱和尊重,体会到愉悦和成功,获得感悟与知识,他们才能在成就感滋润中建立自信,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浅谈建筑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下一篇:浅析和谐家庭视域下的生命化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