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运用规范

时间:2022-10-25 10:35:48

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运用规范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合理运用教学板书的重要性和化学教学板书的运用规范,其中包括教学板书的科学性、概括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谐性等。

关键词:教学板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79-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发展要求之一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化学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来努力实现,其中优美的教学板书是必要方法之一。诚如李如密教授所说:“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板书之重要性。

教学板书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素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黑板上、投影上、屏幕上,用书写文字、符号或绘图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一般言之,化学教学板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科特点具有科学性、概括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和谐性等一系列特征。

一、教学板书的科学性——准确规范,逻辑严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科学性是教学板书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教学板书的科学性主要包括教学板书的书写准确、规范和逻辑严谨。教学板书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板书向学生展示书写化学用语的示范、解题格式的示范、绘图等化学基本技能的示范以及化学学习方法的示范,所以如果在板书中出现某些科学性错误(如表1),必定给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师在使用教学板书时,一定要保证板书的科学性。

化学教师在使用教学板书时除了要避免错误以外,还要注意版面设计的科学性。如板书字体的大小要恰当,要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板书内容的多少而确定,尽量保证所有学生能看清板书内容。板书内容要简练直观、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书写要工整规范,行间距离要恰当;各种颜色的使用要适度,点到即止等,以保证板书的科学性和示范性。

二、教学板书的概括性——紧扣教材,突出重点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精华,也可以说是一种“微型教案”。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备课时,我常常为设计少而精的板书费一番心血。”可见在课堂教学时,体现教学板书的概括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炼和浓缩教材内容,使板书既精炼又能够反映教学核心内容、重点学习任务和基本知识结构,使教学板书成为“浓缩的精华”。

【板书示例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P56

2.公式:Ar(某原子)=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完整地反映了原子的构成,原子内部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对原子质量等重要知识点,结构简单,脉络清晰,逻辑完整,不但突出了知识的重难点,还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整体认识,清楚地把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板书的直观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一般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宏观的、直观的知识与规律,不少化学概念、原理(尤其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一些复杂计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得学生的理解会比较困难,这些难点往往又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板书中配以简图或者用动态的多媒体画面,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而直观,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以期能巧妙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板书示例2】

7g粗锌(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示例2是关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一个计算题,此类题型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于反应后溶液质量的计算。课堂上教师若仅仅用口头语言来讲授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巧妙的用示意图分解难点,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有益的。

【板书示例3】

氯化钠的形成:

示例3是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这个微观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较难理解与接受。运用简图描述微观过程或者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生动直观的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形成正确的概念及原理。

四、教学板书的启发性——巧妙布白,启迪思维

教学板书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通过精炼的文字使教材简约化,突出重点知识,使学生增加对教材认识的清晰度和整体感,激起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所以,好的教学板书就如同要交给学生一串钥匙,使学生用它打开学习的大门,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具有启发性,能引起联想,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想象和记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起思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板书进行布白处理,将部分内容通过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空白之中的内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

【板书示例4】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三、含碳家族的纽带关系: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碳酸

碳酸钙

这是第六单元复习课的部分教学板书。学生通过大半节课复习以后,小结阶段请他们在主要物质之间标上相互转化的箭头,寻找他们之间的“纽带关系”。这样的板书布白设计再次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潮,既对本单元基本知识进行一次再回顾,又留给学生进一步思索的空间,任由他们自己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使整堂课的思维活动用一张图贯穿起来,这比单纯的回顾效果要好的多。

五、教学板书的趣味性——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卢梭也认为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甚至产生热爱,不需教师要求便能积极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板书中文字、符号、图像的多样化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让他们认识到复杂的教学内容原来可以只用几个字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优美的图形来表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不同,板书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其实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因为教师侧重点的不同而使得教学板书千变万化。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打破固定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设计出百花齐放、生动有趣的教学板书,着意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板书示例5】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三个条件组成了一个“火”字,缺少任一条件又变成了“灭”字。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板书的变化,在笑声中充分理解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六、教学板书的和谐性——切合时宜,恰到好处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学板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因素有机地、和谐地融入教学过程,与其它的教学手段共同构成一个协调的系统,促进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1. 与教师讲解和谐

教学板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之一,它与教师的讲解要互相协调、配合默契。教学板书和讲解的配合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先讲后书、先书后讲和边讲边书。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概念、原理可以采用先讲后书的方式。在引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时则可以采用先书后讲的方式。在演示解题过程、强调解题规范时往往采用边讲边书的方式。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也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三种方式都有可能用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智慧。

2. 与学生思维和谐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所以教师就应该设计和使用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以及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板书。如在复习《酸、碱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常采用学生回忆并轮流回答的方式来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总结,因为学生回答的知识点顺序往往无法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所以教师往往采取先讲后呈现的方式来一起回顾所有知识点。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如PowerPoint中“触发器”的功能来创建交互式教学板书,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幻灯片的相应位置而使知识点再现,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3. 与多媒体技术和谐

在很多的化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板书已经成为了主角,传统的教学板书日益被“冷落”。诚然多媒体教学板书可以包含文字、表格、图形、动画及声像文件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整个教学更丰富、容量更大、更有趣味性。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兴趣转移、不易抓住重点、推导过程过于仓促、思考分析时间不够等问题。所以教师要切合时宜、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和传统教学板书,使之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即使板书赏心悦目,也使它内容充实、逻辑条理清楚,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在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学板书的合理运用既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一幅漂亮的板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5-265

[4] 刘显国.中小学教学艺术实用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8-330

上一篇:观察学习在化学学习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