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村:中国劳模第一村

时间:2022-10-25 10:23:07

西沟村:中国劳模第一村

在巍巍太行的南部腹地,有一个普通而传奇的山村,它就是西沟村。西沟村只有635户,2138口人,组织设置却为党总支。它的传奇在于它曾经引领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是共和国地图上唯一被标出村名的行政村……

西沟村的首任支部书记李顺达

西沟山连山沟套沟,1930年之前还无人定居。自1930年起,陆续有穷困人家到那里垦荒谋生,其中就有从河南林县逃荒而来的李顺达一家。

当时的李顺达只有15岁,全家租种5亩瘠薄山地,劳动一年除交租外,所剩无几,仍难糊口。有一年打下的粮食全部交了租,还欠下3石粮食债,只能吃糠度日。无奈,家里将四女送给了别人。李顺达的父亲在晋城打工,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还遭毒打,最后因讨要工钱死于非命。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郭玉芝身上。

1938年,共产党来到平顺领导农民建立抗日根据地。李顺达这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西沟村支部书记。李顺达积极响应根据地政府的号召,提出了“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主张。由于他积极组织群众和民兵生产度荒、支前参战,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民兵战斗英雄。

1943年2月,为了克服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在他所在的老西沟村带头组织起太行山第一个互助组。

组织起互助组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有些组员家里揭不开锅。李顺达首先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一点存粮接济困难户,自家人天天吃糠。他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组员,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开展生产自救,省吃俭用,积极交军粮,支援前线。1944年,李顺达作为互助组带头人,被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

经过艰苦的努力,西沟人贫困的生活变得殷实起来。据《上党经济史》记载,到1948年底,李顺达全家10口人,已拥有房12间,窑3孔,山林27亩,耕地37亩,年收粮80石,还养了5头大牲口,34只羊。

解放初,已经探索组织起来带动农村发展的西沟村,顺应了新生的共和国发展的方向,很快成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村庄。

“西沟女杰”申纪兰

1952年,申纪兰带领西沟的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在下地劳动中,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是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这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

申纪兰1946年嫁到西沟村的第六天就下地劳动,就成为当地流传一时的新闻。但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可就不只是西沟村里的事了,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1953年8月,申纪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山区的劳动妇女,以她的劳动和创举塑造了一个新中国妇女的形象,历史把她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把西沟的政治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申纪兰的人生从此增添了许多传奇:先后13次见到,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受到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称赞她是与卓娅一样的女英雄。

1958年,申纪兰赴京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

1971年,她担任了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晋东南地区妇联委员;197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第三届省委委员。申纪兰职务高了,地位变了,权力大了,但她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生产,从春种到秋收,她照样忙在地里。在省妇联工作时,她早上早早起来打扫公共卫生、打开水、抹桌子。同志们劝她别干这些杂活脏活,她却说:“我的身份是个农民,是个普通劳动者,现在当了领导就更应该好好地为大家服务。”

1979年12月,国务院再次授予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她当选为第四届山西省委候补委员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3年,她担任了长治市人大副主任。1992年3月3日,中共长治市委召开大会,授予申纪兰“太行英雄”称号,并号召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申纪兰学习。1993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向申纪兰学习。申纪兰曾连续当选为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艰苦创业的西沟精神永不过时

改革开放后,西沟党总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消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申纪兰去南方乡镇企业考察后,在西沟喊出了“无工不富”的口号。从此,西沟这个因为纯农业而闻名全国的村庄,开始了工业化转型。

近年来,西沟村兴建的饮料公司、石料厂、金星焦化以及山西纪兰商务公司等现代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新格局,为平顺及西沟安排了近500名劳动力。2008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据称在部级贫困县的平顺县里西沟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村。

改革开放中的西沟,更加凸显了“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西沟被长治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2004年被山西省委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志视察西沟村后曾写下赞语,西沟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塑有李顺达铜像的山坡上,建起西沟展览馆之后,大型汉白玉雕塑九龙壁,以及富有民族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大型浮雕壁画相继完成,并不断赋予西沟精神新的内涵,使这种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据《农民日报》)

上一篇:年广久:“中国第一商贩”的三起三落 下一篇:论动画艺术的功能性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