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25 10:15:48

胃肠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142-01

【摘要】 异丙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麻醉及重症病人镇静。功能主治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所以常与脊髓麻醉和硬脊膜外麻醉配合应用,并可与通常的麻醉前给药以及镇痛药同用。本文调查了250例胃肠镜检查患者应用异丙酚麻醉的临床效果,以期找到更好药物。

【关键词】 胃肠镜检查,异丙酚,麻醉

异丙酚,又叫丙泊酚,propofol,这种麻醉剂的临床特点是见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因为种种优点,异丙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麻醉及重症病人镇静。功能主治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所以常与脊髓麻醉和硬脊膜外麻醉配合应用,并可与通常的麻醉前给药以及镇痛药同用。尤适用于门诊手术及腹腔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用胃镜进行胃检查时,病变组织被放大, 医生在视野非常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对胃内疾病一览无遗,检查无死角、无损伤、诊断率高。检查与治疗安全、时间短,患者检查前不会紧张,检查时没有不适,检查后很快恢复,医生检查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由于是一种介入检查,会有一定的痛苦,因此,有必要应用适当的麻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减轻心血管反应,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中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异丙酚的注射痛及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同样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行的无痛胃肠镜麻醉给药方法,本文观察异丙酚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胃肠镜检查患者350例,根据美国麻醉学会 (ASA) 进行分级,以上患者中为ASAⅠ~Ⅱ级,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同时排除行胃肠镜检查禁忌症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0例,男178例,女72例,年龄平均为(48.9±6.8)岁。对照组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平均为(48.4±7.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选择。接受无痛操作的患者均需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 P组在检查前, 缓慢 iv 异丙酚 1~1.5mg/kg,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开始进行检查。 检查过程中根据体动情况, 按需追加异丙酚, 一般追加 10~30mg/次。 当胃镜到达十二指肠球部或肠镜到达回盲瓣时不再追加药物。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 记录各指标变化最大的数值。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x±s 表示 , 多组比较应用方差分析, 多组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 操作前与操作中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 3 组患者在年龄、 体质量、 ASA分级、 胃肠镜检查的操作时间、 成功率以及麻醉两组的异丙酚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 麻醉两组的苏醒时间及检查整个过程中的 SpO2均无统计学差异, P 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 症 状 185 例 , 占 81.1%, 而 LEP 组 患 者 仅 28 例 , 占14.0%,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组患者检查完毕后, 其满意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检查中 C 组患者 SBP 和 HR 比检查前比升高 30.0%和 38.7%,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 组患者 SBP, DBP 和 HR 比检查前降低 25.6%, 20.4%和 10.4%,有统计学差异 (P<0.05=; LEP 组 SBP, DBP 和 HR 与检查前相比变化较小, 血压降低了 3.2%和 3.0%, HR 升高了7.0%, 无统计学差异 。但在检查过程中 P 组与 C 组 SBP, DBP和 HR 相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LEP 组与 C 组SBP, DBP 和 HR 相比较, 亦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无痛胃肠镜检查是依赖于麻醉技术和物的不断发展而实现, 解决了侵入性检查带给患者的痛苦。 无痛的实质是检查前, 给予一种或多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使患者在适度镇静的状态下进行检查。

异丙酚用于胃肠镜检查, 具有起效快、 可控性强、 恢复平稳、 苏醒迅速, 且具有一定的抗呕吐作用. 但异丙酚对循环、 呼吸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检查中可能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低氧血症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另外,单纯 iv 异丙酚有 80.0%以上患者有明显的血管刺激症状。 利多卡因可减轻异丙酚的注射痛。 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时, 应用异丙酚静脉注射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麻醉前, 给予小剂量利多卡因及麻黄碱可明显减弱异丙酚的心血管及注射痛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异丙酚静脉麻醉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满意度。异丙酚诱导迅速平稳,可明显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诱导性能优于硫喷妥钠。临床推荐剂量1.5-2.5/。宜同时应用适量芬太尼和肌松药来完成气管内插管。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时注意:①诱导剂量一般宜在30-40S左右注入。注药速度快,则起效快,所需剂量小,对循环呼吸影响较大;②异丙酚用量个体差异较大,应据具体个体予以调整剂量;③老年人及心血管功能减退者,异丙酚诱导剂量酌减,注射速度宜减慢;④与安定或咪唑安定等合用时,异丙酚剂量宜适当减少;⑤异丙酚与不同肌松药应用时,宜将两药作用峰水平调整在同一时刻,以避免异丙酚作用峰水平时肌松未松弛;⑥与芬太尼和(或)琥珀胆碱合用时偶见心动过缓,阿托品可防治。

上一篇:免疫三氧自体血回输在恶性肿瘤放化疗中的临床... 下一篇: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