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

时间:2022-10-25 08:34:42

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

【摘要】幼儿园教师关于创造性的评价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起重要作用。以9幅幼儿绘画作品为例对两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她们认为具有“变化”“丰富”“独特性”特征的儿童画是有创造性的画;幼儿园教师更容易将“好”的画视为有“创造性”的画。要想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需要改变将“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对立起来的观念。

【关键词】创造性; 内隐观; 幼儿绘画; 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28-05

一、研究缘起

幼儿期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启蒙和奠基阶段,教师在幼儿创造性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 然而,“大部分教师虽想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却不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2〕缺乏明确的评定幼儿创造性的标准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教师往往通过作品来评定幼儿的创造性,作品评定法不但运用最广,且被认为比较可靠。〔3,4〕已有的对幼儿园教师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5〕发现,教师会根据外在表现来评定幼儿的创造性,而绘画等艺术领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创造性的领域。

绘画既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想通过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评价问题,即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什么样的画是缺乏创造性的。评价直接决定着他对幼儿绘画表现的态度以及对幼儿创造性培养的对策选择。陈红香(1999)对3~6岁幼儿创造性想象进行过调查,她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即独立性、图案利用、新异性和整体布局对幼儿绘画的创造性想象水平进行评价;王灿明和马玲玲(2008)对3~6岁幼儿主题画创造性的发展进行过研究,他们是从构图、造型、设色和讲解四个方面来评定幼儿绘画的创造性的。这些较为明确的评定标准,往往被称为创造性的专家观或外显观。〔6〕而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持有的创造性观念被称为创造性的内隐观,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7,8〕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虽然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或形成正式的文本,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这些教师对幼儿绘画创造性的评定,〔9,10〕并贯穿于对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中。

本研究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为载体,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极端抽样法确定了3名幼儿园美术学科带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两名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另一名的访谈因录音机故障而放弃)。这两名教师一名是业务园长,女,42岁,代号为Y;一名是教研组长,女,35岁,代号为Z,Y和Z都有15年以上的教龄,指导的幼儿绘画作品多次公开发表或在相关活动中获奖。

之所以采用极端抽样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两位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她们反映出来的关于创造性的内隐观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幼儿园美术教师这一群体关于创造性的内隐观。

对“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这一问题,研究者在访谈前没有作特定的假设,而是在访谈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加以了解的。〔11〕

(二)研究素材的获得

研究者与两位访谈对象有着较好的工作关系,因此访谈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访谈一共进行了两次,访谈前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问。

第一次访谈:在访谈前,笔者随机抽取了访谈对象所在幼儿园中班的6幅儿童画作为讨论对象,这些画分为装饰画和意愿画(想象画)两类,每类3幅。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1)当孩子画完这幅画(依次呈现儿童画),您会如何评价?(2)这3幅画中您觉得哪幅最有创造性,为什么?哪幅最没有创造性,为什么?(3)您如何看待范画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4)如果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黑色的,或者把苹果画成了方形,您会怎么办?

第二次访谈:在对第一次访谈结果进行转录分析之后,研究者发现第一次访谈中出现的6幅画恰好是访谈对象Y指导幼儿创作的作品,这可能影响了Y对画作的评价,同时研究者意识到对有关问题可以追问。因此,三个星期后安排了第二次访谈。在这次访谈中,笔者从其他幼儿园随机选取了3幅儿童意愿画为讨论对象,这次访谈的问题为:(1)您觉得这3幅画中哪一幅画得最好?为什么?哪一幅不好?为什么?(2)您觉得哪幅画最有创造性?为什么?哪一幅创造性最欠缺,为什么?(3)如果要让这些画更富有创造性,您会如何指导孩子?

(三)访谈资料的处理

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本,并进行编码。因为本研究的问题是主题式的,所以采用类属分析法归类。首先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重点为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共得到166个码号。接下来对166个码号进行分析归类,删除缺乏具体意义的码号,合并同义的码号,得到150个码号。建立编码系统,形成类属关系,最后得到86个与幼儿绘画评定标准相关的码号。

三、研究发现

(一)“好”的儿童画

在访谈中,Y和Z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都会说“我觉得这幅好一点”,这说明访谈对象都是首先从“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来评价一幅儿童画的。联系到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时,教师往往会以“好”为标准来评价儿童画,这里的“好”具体指什么呢?根据相关研究,大部分教师认为聪明的幼儿是有创造性的幼儿,以此推断,教师会不会认为“画得好”的幼儿也是更有创造性的幼儿呢?为此,我们对访谈中涉及的“好”的项目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发现,访谈对象基本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的。

1.整体感觉

在评价一幅画时,两位访谈对象都会强调对画作的整体感觉。如Y认为某幅画好是因为“从整体上看,这幅感觉最好”,这个“整体”指的是画面的整体布局或构图。因此,一幅画画得好是因为“造型好”(Y),“设计也很漂亮”(Z)。而一幅画画得不太好是因为“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不够丰富”“比较简单”(Y)。

2.关系

在访谈中,两位教师都提到了“关系”这个词。关系在绘画中主要表现为“遮挡关系”,如前后、重叠;“对比关系”,如黑白、大小、高矮等。如Z说“我们提倡孩子绘画要用对比的方法,如大小的对比、图案的对比”。Y在谈到一幅画得“不错”的画时说:“你看这两棵树,有高有低,有层次感。”换言之,画得不太好的画往往是因为没能表现出层次关系。如Z在谈到一幅画得“不好”的画时说:“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很平均,树干的粗细,树冠的大小等都是很平均的。”

3.变化

绘画中的“关系”如何来表现,Y和Z均强调指出要关注幼儿的绘画是否有“变化”。画树时如有前后高低的变化,就形成了遮挡关系;有颜色的变化就形成了对比关系。因此,是否有变化是教师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如在评价一幅“还可以”的画的时候,Y说“它这个有组合,上面和下面不一样,中间有点小变化”,而在评价一幅画得“不太好”的画时,Y认为画作“比较简单,变化不是太大”,Z也评价该画作“高矮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要多一点变化”。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会指导孩子对画作做进一步的加工。这种加工主要就是让孩子在原画作基础上进行“变化”。研究者追问如何对孩子做进一步指导时,Z表示自己会这样引导孩子:“这些小鸟太规矩了,没有变化,应该把这些小鸟画成飞往不同方向的姿态。”她还认为,要使一幅装饰画看上去更好,应该要有变化,要对“黑白关系作些调整,前后关系变一变,让人感觉到差异”。

4.满

在访谈中,笔者常常听到“满”这个词。在谈到一幅画“不太好”时,Y和Z常提及“满”字。Y评价某幅“比较弱”的画时这样说:“该满的地方没有满,显得有些单调”。而在鼓励孩子进行加工或进一步创作时,她们也会鼓励孩子“画满”,如Y认为,“可以启发他们再画一些东西,把整个画面画满”。Z则表示自己会对没有画满的孩子说:“你画得太空了(意指内容画得少),我收上来怎么挂啊?你画满再给我。”

(二)什么样的画是有创造性的?

评价幼儿的画是否具有创造性是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从以下角度来对幼儿绘画的创造性进行评定的。

1.变化

两位教师都认为有创造性的儿童画在图案上是有变化的。如Y谈到一幅“更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这幅画“变化比较多”,如造型有所不同、图案有变化、线条多种多样、画面有差异等。而谈到比较缺乏创造性的画作时往往会认为它“线条比较单一,变化比较少”(Z),“很多地方跟老师和别人画得相似”(Y)。

2.丰富

当幼儿在造型、线条、图案方面有变化时,画面自然变得丰富起来。因此,“丰富”是教师在评价儿童画是否有创造性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Z谈到一幅“不太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要想有变化,就要加点东西,丰富一点。”她甚至认为“多画一点就是创造”。因此,在她们看来,图案丰富、色彩多样的儿童画是有创造性的,而没有画完,画得太空太简单,图案、颜色等太单一的画则是没有创造性的。如Z认为“(有创造性的那幅画)线条和图案比较多,这个(比较缺乏创造性的那幅画)就比较单一”。

3.独特性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访谈对象在评价儿童画是否有创造性时,非常强调是否是“画自己的画”“有自己的特色”“会画书上没有的东西”。如Y说:“我们经常在孩子作画之前说,‘看谁画得和老师不一样,比老师画得更好’。”她认为一幅有创造性的画就是“不要学别人,不要模仿别人,而是画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Z在评价一幅有创造性的画时说“这个(画中的一个图案)书上是没有的”。

四、研究讨论

(一)在幼儿园教师的内隐观中,什么样的儿童画是有创造性的?

“变化”“丰富”和“独特性”是幼儿园教师评价儿童画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准。“变化”指的是绘画线条、图案、造型等的变化和差异,“丰富”指的是画面的“多”与“满”,“独特性”指的是与范画、他人、书本和教师的不同。

托兰斯等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界定为三个方面:“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由此可见,访谈对象是依据创造性的定义来评价幼儿绘画的创造性的。教师对幼儿绘画“丰富”的要求可以视为创造性思维中“流畅性”的体现,“变化”可以视为“变通性”的体现,而对“独特性”的要求则直接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已有研究对幼儿绘画创造性评价的标准可以发现,访谈对象所持有的幼儿绘画创造性评价标准与专家的标准差异不大,这说明访谈对象有关幼儿绘画创造性的评价标准较符合理论期望。

访谈对象之所以能在评价标准上与专家所持有、所期望的标准基本相符,可能跟近年来我国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创造性的呼吁有关,正如Y所言:“前几年大家都十分强调这个方面(创造性)。”这说明,社会各界对创造性的重视已在观念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但这种观念还未成为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的首要意识,因为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首先是以“好”或“不足”来评价,而不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评价儿童画的。

(二)幼儿园教师是否更容易将“好”的儿童画视为“有创造性”的画?

幼儿园教师是否倾向于将“画得好”的画视为“有创造性”的画呢?从访谈结果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在研究中,我们请教师分别以“好”的标准和“有创造性”的标准来评定同样的儿童画,结果发现,在两次访谈涉及的9幅画中,只有一位教师在“好”和“有创造性”评定之间有差异。比较访谈对象所持的这两个标准也可以发现,“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都强调“变化”“丰富”“满”“整体感觉”等。略有区别的是,教师在评定“好”的画时比较重视“关系”,即画面的整体结构,而在评定“有创造性”的画时更加注重“独特性”,即强调画的内容应该表达幼儿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想象。这种态度还表现在教师对“范画”的态度以及培养幼儿绘画创造性的策略中。如,访谈对象十分强调范画的不同使用方法,希望幼儿在绘画中突破范画,具有更多变化。又如她们在指导幼儿作画时,不论是鼓励、接纳还是启发、引导,都是为了让幼儿画出“好”画。

(三)“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是对立的吗?

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标往往是希望幼儿能画出一幅“好”画。然而,随着社会对创造性的不断提倡,人们逐渐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的标准,突破了“好”这一要求,并逐步形成了“有创造性”就是与众不同的观念。但与此同时,“好”的画和“有创造性”的画两者之间似乎又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时产生了一种评价上的矛盾,即在外显观念上表现出对“创造性”的重视,而在内隐观念上仍秉持传统的“好”画标准。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标准、指导策略上还是以“好”为标准来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这种在观念和行为上的“两张皮”现象,使幼儿园的创造性教育活动难以落实。

从外显观和内隐观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12〕如何促进教师创造性观念的转变,我们认为也许有两个选择,一是指向一线教师的,即让外显观来改变教师的内隐观,也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外显的“有创造性”的儿童画的评定标准,让教师有据可依,即直接用这一标准来评定儿童画作是否具有创造性;第二种选择则是让内隐观促进外显观的转变。这里需要审视外显观中将“好”的儿童画与“有创造性”的儿童画对立起来的看法。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好”的儿童画的标准中应该有一条标准是有“创造性”的,那么,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幼儿朝着“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NICHOSON W M,MORAN D J. Teachers’ judgements of preschoolers’ creativity〔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6,63(3):1211-1216.

〔2〕〔7〕KAMPYLIS P,BERKI E,SAARILUOMA P.In-service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9,(4): 15-29.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 (1):5-13.

〔4〕〔6〕〔8〕RUNCO M A.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657.

〔5〕CHIEN C,HUI A N N.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eachers’ perception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0,(5):49-60.

〔9〕王灿明,马玲玲.3~6岁儿童主题画创造性的发展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39-42.

〔10〕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641-647.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5.

〔12〕CHAN D W,CHAN L.Theories of creativity:Teachers’ perception of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n Hong Kong〔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3):185-195.

What Kind of Drawing Is Creative:A Qualitative Study on Preschool Teachers’ Implicit Theory of Creativity

Liu Baogen1,Xu Yu2,Liu Jinhua3

(1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2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15)

(3Shenhua Road Kindergarten of Hangzhou, Hangzhou, 310030)

【Abstract】Preschool teachers’ assessment standards for creativit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Interviewing 2 preschool teachers on 9 children’s drawings discovers that those 2 teachers believe drawings showing “change”,“enrichment” and “originality” are creative ones; and preschool teachers tend to regard “good” drawings as ones with “originality”, which should be changed. Otherwis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could be difficult.

【Keywords】creativity; implicit theory; children’s drawings; preschool teachers

上一篇:基层教育体系中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