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经济学视角探究城市化进程与独居现象的关系

时间:2022-10-25 07:49:18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探究城市化进程与独居现象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组建家庭为目的的生活形态已不是唯一选择,人们已经由解决基础温饱向发展型过渡,而独居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改变是深远的。本文主要从发展经济学视角来探究城市化与独居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独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当今城市化发展进程,是否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有利影响,这种影响对今后独居人士又会有什么导向作用,以此来说明独居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是众多因素中的其中一点。

关键词:独居;独居现象;城市化进程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三十而立”,而这个“立”在字典里的注解是成家立业,随着我国晚婚晚育人口比率的提高,这个词现在已不被年轻人所认可,很多人不会过早地选择组建家庭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其中一些人在找到人生伴侣前,会选择独居,并认为这种生活方式适合于现在,但独居有时会被传统社会间接理解为性格孤僻,甚至“离经叛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的独居人士比率持续升高,这一现象涵盖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观点,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原因的研究却少之甚少。这一现象与“城市化”进程以及国民收入水平是分不开的,所以应该对我国近年来独居现象的增长进行探究。

一、什么是独居?

通常人们会将“独居”理解为独自生活,且将“独居”这一词贴上“单身”的标签。其实并非所有的“单身”者都独自生活,他们有些和情侣、室友或者孩子生活在一起,因而,并非所有的单身者都是独居者。

至今为止,学术界无论是社会学家或是人类学家都没有对“独居”进行科学定义。但我们会将“独居”与“自利”联系在一起,而“自利”这一概念刚好符合目前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流行的“经济人”假设,即人以快乐为行为最终目的,总是在行为可选项中选择自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1]所以,暂且将“独居”理解为一种自利的生活方式。

二、现代社会独居形势

由于我国现阶段相关统计部门未统计过独居人口数,只能从近年来人口普查报告中推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所见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

独居生活带来的是个人时间增加,所以业余生活也会比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人士更加丰富,除了不定期的社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养植物或者动物来添加生活情趣,同时,这些行为也会令独居人士的日常生活更加规律和稳定。在很多独居人士看来,独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同时独居也会危及个体本身,而且不出所料的是,那些健康、情感、财务状况良好的人,相比那些贫穷和不健康的人群,更能找到其中的平衡。[2]

三、城市化进程对独居的影响

(一)需求结构的变化创造了独居环境

由于城市化是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人类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3]所以从上述社会独居形态中可以看出,需求结构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是现代人的需求已由温饱型转向发展型,所以人们在未解决温饱问题之上所建立出的“社群居住模式是创造生产价值的最佳途径”这一理论已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当生产资料的获得不再靠继承或婚姻的维系,一部分人会尝试着脱离这种社群生活,因为社群生活的本身是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当这种获得生产资料的权利和义务不成正比的情况下。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按照《管子》中的说法,“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效用才会追求更高的效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才会去追求精神文明。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从业人员学历比过去更高的原因,独居人士相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更重视教育、个人事业发展以及私密生活的自由,而当这样的需求已经有条件满足时,独居环境就会形成。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决定了独居人口的构成

过去的社会生产是由小农生产为主导,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其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投入的增加,就业人数比例发生变化。对于在一个城市独居的流动人口,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人无法在刚迈入工作岗位的同时就能确定今后的去留,所以在做最终决定,甚至找到伴侣之前,会长期保持独居状态。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走入独居生活的女性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正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在以过去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小农经济下,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来得到基本温饱的保障,而随着男女平等时代的到来,女性独居人群以一定的态势增长,而男女平等本来就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改变的,这就是社会为什么会为一些独居的女性贴上“大龄未婚女青年”“文艺女青年”的标签。

四、独居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一)独居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会形态

就像社群生活一样,独居生活也成为一种常态化,因为这种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独居人士的增多代表着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再加之城市化本身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晚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而在人们在和伴侣共同生活前的这一时期,都在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方面达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注意力也就不完全受限于组建家庭这种群居社会形态。

这种新型社会形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也逐渐被关注和认可,这和现代所宣扬的“单身主义”不同,单身主义更强调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独居却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正是因为独居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并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二)独居促使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

独居同时反作用于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转变的大环境下。而这种反作用随着独居现象增加而增加。独居人群的需求刺激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独居者的消费自主性高,并且要求便利,会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在业余爱好和梦想上,所以小众商品和服务也有了生存的余地。除此之外,这些独居人士相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更乐意将个人财富用于金融领域的风险性投资,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者存在着供养后代的责任,所以较独居人士相比,更倾向于财富积累,而不是作为投资。

由于独居人群对消费环境和便利条件要求较高,城市服务业也会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越加发达,以至于城市的吸附作用就越强,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速度就越快,虽然我国的一些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过度发展现象,但独居这种社会形态归根结底对城市化内容中的产业结构转变具有一定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兴旺,更体现在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力和财富,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五、结语

独居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被认可,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结婚组建家庭和繁衍后代,在独居人士眼里,自己本身独自生活状态已经是一个社会单位。归根结底,核心的问题并不是独自生活的人数究竟有多少,而是像现阶段一样社会中有大量独居人口时,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如何。如果草率的断言独居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会为社会变革带来问题或者机遇,还言之过早。有些理论认为独居人群是封闭的人群,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者也未必像大众所认为的那样善于社交。独居不应仅被视为社会问题,无法忽视的是,独居生活将为每一个个体、社会经济、社交生活带来全新的机遇。独居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对于现在来说,更是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社会形态,独居的意义或许是找到真正适合自我发展的力量,也或许在之后和伴侣生活中更能体会到陪伴的难能可贵,而这种陪伴也并不是因为孤独或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存在的。(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明国.《新经济学原理(微观)―综合、反思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著 沈开喜译.《单身社会》[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3]刘明国.《对我国“城市化”的反思―基于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0年.

[4]叶世昌.《管子・牧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关于暖通空调工程节能优化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在汉江流域现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