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25 06:09:58

PET/CT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脊柱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月期间收集1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PET/CT及MRI检查资料,并加以分析。 结果 PET/CT检出病灶43个,其中25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转移椎体病灶,18个为良性病灶,定性诊断的22个转移椎体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范围为2.38~26.30。MRI共检出病灶40个,其中25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转移椎体病灶,15个为良性病灶;定性诊断的17个转移椎体病灶,15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及T2WI呈高信号,2个病灶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PET/CT对转移椎体病灶的诊断正确率为88.37%(38/43)、敏感度为88.00%(22/25)、特异度为88.89%(16/18),而MRI的诊断正确率为67.50%(27/40)、敏感度为68.00%(17/25)、特异度为66.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077-03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加上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影像学检查是早期正确诊断有无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方法,如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敏感性较高,被视为脊柱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一种全新的分子影像技术,将功能显像和解剖成像融合一体,在检测及监视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3],但是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报道不多。MRI也是脊柱转移瘤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与PET/CT相比,何种方法能更有效地检出脊柱转移瘤,目前尚有争论[4]。因此,为寻找更有效的检查方法,本研究收集1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将其MRI及PET/CT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4年1月期间收集18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PET/CT及MRI检查,其中男12例(66.67%)、女6例(33.33%),年龄30~73岁,平均(59.32±10.54)岁。原发肿瘤病理结果:肺癌9例(50.00%)、胃癌3例(16.67%)、食管癌3例(16.67%)、肝癌2例(11.11%)、乳腺癌1例(5.55%)。

1.2 设备及方法

1.2.1 MRI检查 使用Philips Intera 3.0T成像系统,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在脊柱表面的线圈上采集信号,常规作SE矢状面上的T1加权像(TR/TE 500/20 ms)、T2加权像(TR/TE 4000/80 ms),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 mm,矩阵为256×192,横断面、冠状面的参数和矢状面一致。

1.2.2 PET/CT检查 PET/CT为GE Discovery LS型。患者如果合并糖尿病,应将其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检查前要禁食、禁饮6 h以上。经手背静脉注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注射剂量按(5.55~7.40)MBq/kg计算(18F-FDG由GE公司生产,放化纯>95%),注药后让患者闭光、安静休息40~60 min,然后排空膀胱,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时嘱咐患者正常呼吸,先定位扫描具置,确定PET和CT扫描的具体范围。CT采集条件为:140 kV,200 mA,层厚5 mm;PET采用3D采集模式,头部扫描8 min/床位,体部扫描3 min/床位。

1.2.3 图像分析 图像由两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及两位医学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凡椎体PET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浓聚或稀疏缺损和(或)CT显示骨质破坏时认为阳性病灶;椎体MRI的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强度且T2加权像表现为高、低混杂或高信号时认为阳性病灶,提示肿瘤骨转移[4]。

1.2.4 计算公式 正确诊断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样本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PET/CT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情况分析

18例恶性肿瘤患者PET/CT共检出病灶43个,其中25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转移椎体病灶,18个为良性病灶,正确诊断率88.37%(38/43)、敏感度为88.00%(22/25)、特异度为88.89%(16/18),见表1。PET/CT定性诊断的22个转移椎体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范围为2.38~26.30,摄取浓聚高于肝脏,CT图像示部分骨质溶骨性破坏、骨质密度增高或混合型骨质破坏。PET/CT假阳性2个,1个是软骨终板炎,1个是压缩骨折。假阴性3个,主要是成骨破坏、骨质密度增高、放射性摄取低。

2.2 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情况分析

18例恶性肿瘤患者MRI共检出病灶40个,其中25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转移椎体病灶,15个为良性病灶,正确诊断率67.50%(27/40)、敏感度为68.00%(17/25)、特异度为66.67%(10/15),见表2。MRI定性诊断的17个转移椎体病灶,15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及T2WI呈高信号,2个病灶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

2.3 PET/CT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情况比较

PET/CT共检出病灶43个,MRI共检出病灶40个,病灶检出个数基本一致。PET/CT正确诊断率88.37%、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8.89%,分别高于MRI的正确诊断率67.50%、敏感度68.00%、特异度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32;χ2=6.349,P=0.025;χ2=6.906,P=0.020)。

2.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因肺癌出现全身多处转移,胸部见双肺野清晰,下叶背段见不均匀18F-PDG摄取增高,与纵隔比较T/NT=1.5(封三图5)。右胸壁大致平第6肋骨腋前段见一软组织结节影,长约2.1 cm,18F-FDG摄取增高,与对侧胸壁比较,T/NT=2.1(封三图6)。全身对侧骨骼不均匀性18F-FDG摄取增高,与正常骨质比较,最大T/NT=3.5,累及下段胸椎、腰椎、骶椎、髂骨、双侧髋臼、双侧坐骨及双侧股骨上段(封三图7、8)。

3讨论

3.1 脊柱转移瘤的特点及常规检查方法

任何恶性肿瘤都有脊柱转移的风险,常转移至椎体的前部和后部,其原因是椎体的动脉主要供应上述部位血液,而肿瘤细胞可沿血管进入椎体,椎弓根和椎体附件的破坏多由椎体后部病灶扩展所致[5]。在脊柱转移瘤中,好发部位又在腰椎,可能与Batson静脉丛有关[6]。本研究收集的18例患者中,同时发生颈椎及腰椎转移者5例,发生在胸椎及腰椎者7例,仅发生在腰椎者6例。脊柱转移瘤的常规检查方法有普通X线、CT、MRI等;普通X线、CT、MRI诊断主要依据病灶形态、密度改变等,病灶早期,尚未出现形态、结构等异常时,常难以发现。普通X线、CT、MRI对脊柱转移瘤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常导致误诊、漏诊等[7]。

3.2 PET/CT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

PET可以从分子水平提供活体组织功能、代谢等信息,是一项前沿医学显像诊断技术[8,9]。PET采用符合探测技术,得到人体内不同脏器的核素分布信息,反映机体组织功能、代谢情况等[10,11]。恶性肿瘤的生物特性是细胞生长及增殖快、细胞内磷酸化酶活性增高、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增多,因此,肿瘤细胞糖酵解代谢增快,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浓聚[12]。虽然PET有其他诊断设备无法比拟的早期发现敏感性等优越特性,但因药物及其原理所限,其定位精度不够好,后将其与CT设计为一体,扫描时根据需求同时进行PET显像和CT显像,并由工作站将两种图像融合到一起,PET/CT极大地提高精度和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对1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ET/CT检查,椎体共检出病灶43个,其中25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转移椎体病灶,诊断正确率88.37%、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8.89%,均高于MRI检查。SUVmax是反映组织18F-FDG摄取直观量化指标,本研究定性诊断的22个转移椎体病灶中,最低2.38,最高26.30。其中有放疗史的患者病灶CT显示骨质破坏或成骨性改变,但其SUVmax

3.3 PET/CT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优势

通过对本研究资料进行分析,PET/CT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以下优势[13-15]:①PET/CT可以同时提供解剖结构和组织代谢信息。②病变定位精确,减少PET的假阳性与假阴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③PET/CT在扫描过程中将PET和CT图像融合,图像视觉融合效果好。④PET/CT可对肿瘤进行生物靶体积定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⑤对原发肿瘤不明确者,有利于寻找原发病灶。

综上所述,PET/CT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上较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解剖定位精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但是价格昂贵,临床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Cho WI,Chang UK. Comparison of MR imaging and FDG-PET/C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J Neurosurg Spine,2011,14(2):177-183.

[2] 黄朝华,关志伟,吴先衡,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6):463-465.

[3] 丁重阳,李天女. 18F-FDG PET/CT在肺癌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 1182-1186.

[4] 尹莉萍,李文武,付政. PET/CT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比较[J]. 重庆医学,2011,40(1):82-84.

[5] 蒋春峰. DWI联合IP/OP成像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531-534.

[6] 亓俊霞,白人驹,于长路,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的显示及其恶性程度评估的初步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400-404.

[7] Biffar A,Baur-Melnyk A,Schmidt GP,et al. Multiparameter MRI assessment of normal-appearing and diseased vertebral bone marrow[J]. Eur Radiol,2010,20(11):2679-2689.

[8] 辛军,波. PET/CT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9):720-722.

[9] 陈刚,胡佳佳,江旭峰,等. 18F-FDG 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灶的临床价值评估[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13(3):308-311.

[10] 毛庆聪,刘丙江. 18F-FDG PET/CT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9):678-679.

[11] 张峰,刘东锋,张长宝,等. 脊椎骨挫伤的18F-FDG PET/CT诊断价值[J]. 颈腰痛杂志,2012,33(3):179-182.

[12] 周克,骆建华,陈治明,等. 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09,24(6):1490-1492.

[13] 冯世庆,刘洋,班德翔,等. PET/CT在脊柱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肺癌杂志,2009,12(6):689-691.

[14] 彭婕,董爱生,左长京,等. 肺癌脊椎骨转移. 18F-FDG PET/CT与MRI的对比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 21(10):1477-1480.

[15] 孙英伟,康鹏,李剑明,等. 脊柱良恶性病变诊断:18F-FDG PET/CT与MRI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1):66-70.

(收稿日期:2015-09-14)

上一篇:新形势下九江出口加工区的转型策略分析 下一篇:EDUCAUSE年度十大IT议题之核心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