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角度的问题诊断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25 05:43:16

选好角度的问题诊断及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新材料作文正一统江湖,“选好角度”(“自选角度”)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同学们在这方面常犯的典型问题有三个:断章取义,观点杂糅,重“意”轻“我”。针对上述病症,以具体的作文题为例,分析了每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选好角度 问题诊断 应对策略

近年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新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出题专家的青睐。2014年新材料作文一统江湖的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选好角度”(“自选角度”)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的确,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些同学由此就轻视作文立意,天马行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打了个“球”,难以切题;但也有一些同学畏首畏尾,仍停留在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水平上,放不开手脚。针对这种上述情况,我收集了班上同学们在这方面常犯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

一.断章取义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位作家讲了一段大学时的经历:有年冬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冷得受不住就想办法弄来一些煤球,在宿舍里做了个简易煤炉。

深更半夜,我被浓重的煤气味儿憋醒,一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马上意识到有可能煤气中毒,但发现同学们都在沉沉睡着,又觉得不好叫醒他们,就挣扎着从上铺爬下来,打开紧闭的窗户,然后才出门上卫生间。刚到门口,再也支撑不住,软绵绵坠倒在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凛冽的空气中睁开眼睛,慢慢爬起,回到宿舍。

第二天早晨,我说了晚上的事,七个同学一起笑我梦游。我极力争辩,复述着事情的细节,但都没用。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

很多同学立意为“事实胜于雄辩”。很明显,这个观点是从“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这一句提炼得出的,他们认为“选好角度”就是随便选上一个,况且这一句也是材料的尾句,按常理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总结句,似乎符合老师所讲的“抓关键句”来立意这一审题技法。认真审视分析全材料,不难发现主要人物为“我”,事件的经过是“我”深夜开窗救室友,早晨将此事告诉室友,室友们笑我梦游,但大开的窗户可证明其真实。稍作归纳,材料的主旨即为要坚守本心(善良、仁爱、奉献等),不因外界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可见“事实胜于雄辩”已游离于整个材料的内涵之外了,属于“沾边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属于切合题意)。

因此,题目中所说的角度,决不能孤立地存在,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内,在驾驭材料内涵的前提下选角度,抓关键句。

二.观点杂糅

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有一部分同学立意为“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乍一看,切合题意,没有丝毫问题。一旦提笔构思行文,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按照这种立意,选材就既要紧扣“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又要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绞尽脑汁,可发现这样的材料真是少之又少!难道是自己储存的素料过于贫乏?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观点杂糅。“甩掉多余的顾虑”是站在整篇材料的角度立意的,而“做事要专注”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如果以“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立意,就只能取两者的交集。这样就无形中大大“缩小”了选材范围,写起文章来如茧自缚,当然材料就难找了。

因此,立意角度必需单一。怎样才能做到单一呢?

首先,找主旨(中心)。要从整体把握材料入手,读懂整个材料,认真分析归纳,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找主旨的方法很多,可抓材料的题眼(关键词句);可抓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行为;可概括主要事件;可挖本质,由果溯因;可化喻求本;可分层剖析,提炼观点;可异向求同,同向求异……

然后,立足全篇,细分角度。可从对象的角度立意,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为物,为景;也可从事件情节的角度立意……只要立足全篇言之成理,角度清晰单一即可。以上述材料为例,细分角度立意如下:从“儿子”的角度可立意为“放下心理包袱”“相信自己,发挥潜能”“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做事要专注”“虚心接受意见”“实践出真知”等;从“妈妈”的角度可立意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的真谛在于鼓励”;从“母子沟通”的角度可立意为“善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意”轻“我”

例如2012年湖北卷作文材料: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对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环节,此招不慎,全文皆溃。很多考生害怕偏题,重在求稳。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归纳主旨,非主旨不敢下笔;如不能分析归纳主旨,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句。走题伤不起啊!这些考生这样做看似是赢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用上述材料的立意来进行比较便一目了然了。

该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始,以学生的扩展终,由个别到一般,话题的中心句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话题中心的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来写即可,这样立意绝对无可挑剔;

其实还可以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也是切合题意的。

1.老师:不要让传统文化(家书)退隐。

2.生甲:传统文化(家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3.生乙: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顺应潮流对传统进行改造;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

4.生丙: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生丁: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6.选取其中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立意: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书信)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进步不能漠视人文关怀。

有人戏言考场作文是考生“戴着镣铐在跳舞”,“选好角度”就是在减少这种限制的“镣铐”。过于重视审题立意虽稳,但明显缩小了自己的发挥空间,过于保守,不利于考生获得高分。

学生每个个体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对于很有思想,逻辑思维严密,喜写议论文,但文采稍逊一筹的同学来说,写“改变”“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抒情,文采飞扬的同学来说,“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抒情散文的同学来写“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恐怕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少多了!

在构思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缺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男同学多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如选“科技”这方面的材料应会扑面而来。女同学多喜古典诗词,“传统文化(书信)”的材料即可信手拈来。

即使同样写“传统文化”,有的同学的确认为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可选生甲衍生出的观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就可选生乙衍生出的观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道理通透,独具性灵,情蕴文中。

可见,“选好角度”不仅不能过于求稳,还应考虑到“我”。综上所述,选“我”最好表达的角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合“我”胃口(文风);②“我”有素材;③“我”有思想。

(作者介绍:刘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

上一篇: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设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