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活动与习作教学相得益彰

时间:2022-10-25 04:15:15

让科学活动与习作教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科学教学;习作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

在强调多学科融合的今天,如何才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不同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一名教过科学和语文的教师,多年的科学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有感触:科学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对于亲身经历的科学活动,他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当笔者要他们完成语文习作时,他们就会愁眉苦脸。我想,为何不整合二者,让科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为学生习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下面,笔者以教科版《科学》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单元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让科学活动和习作教学实现整合。

1.以生为本,兴趣导航。

要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驾齐驱,教师应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并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科学教学中,笔者尽量避免就教科书教教科书,而是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导入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向日葵一生的变化,此举激发了学生探索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深入观察,详细记录。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详细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的良策。

例如:植物种子的观察,笔者是这样指导的。事先让学生将一两种植物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再带到课堂上。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些方面,除了看,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种子的更多信息,如何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的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观察向深处发展,也能帮助学生认识种子的相同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及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在实验活动中的所看所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巩固实验成果;还可以让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在观察完植物种子后,笔者要求学生现场写一段介绍种子的短文。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写得都很具体,有的还调动味觉和触觉来描写种子的特征,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也能详细介绍。

3.亲身体验,直观感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于条件限制,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种过植物,对植物一生的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零散的、模糊的。于是,笔者在班上布置了每人种植一种花卉或者蔬菜的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选种、催芽、播种、施肥、松土、除草、浇灌等活动,并要求他们写好观察记录,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4.整理修改,连段成篇。

科学活动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也会遇到难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实验记录整理、修改成一篇篇独立的习作。例如:有学生在种植黄瓜的过程中,细心观察秧苗的生长变化,他在《种黄瓜》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出神地趴在阳台上欣赏自己的杰作。小黄瓜苗有三片叶子,中间是一片刚长出的新叶,就像初生的婴儿般娇嫩。底部的两片叶子又厚又绿,叶面很光滑。我想,这两片叶子为何与新长的叶子不一样呢?我查了查资料,原来,这两片叶子叫作子叶,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这样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习作,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称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每当班上有佳作产生,笔者都会指导他们修改润色,然后投稿。这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乐此不疲,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与习作教学的相互促进。

上一篇:合理选择实验材料 提升科学教学效果 下一篇:刍议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