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

时间:2022-10-25 02:22:19

我看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

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6月1日如期开幕,对于创办于1893年、迄今已有整整120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来说,这原本是两年一度、一如既往的寻常节目,然而,由于中国艺术家的蜂拥而至,这届双年展似乎变得异乎寻常,因为除了中国馆之外,10多个各种名目的展览使得这个夏天去威尼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竟有300多人。这样的参展规模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大事件,也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的奇观。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家挤爆威尼斯这一史无前例的现象将载入中国艺术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史册。

实际上,对于中国艺术家通过平行展大规模搭乘威尼斯双年展顺风车的现象早在双年展开幕之前就引起了国内艺术界的极大关注,随着四月初中外策展人申报的一系列平行展方案的获准和公布,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上就出现了吐槽调侃的帖子,及至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嘲笑抨击的声音更是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支持赞成的观点也开始见诸媒体。

攻击自有攻击的道理,赞赏自有赞赏的缘由。让我们不急于做出判断,先来看看导致纷争的原委,叙述一下这次双年展的概貌和中国艺术家的参展情况。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88个国家参加,其中包括新增的梵蒂冈、安哥拉、巴哈马、巴林、科特迪瓦、科索沃、科威特、马尔代夫、巴拉圭和图瓦卢10个国家馆,总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为这一届双年展确定的主题是“百科宫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顾名思义,这个标题带有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的意思,正如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杰里 ・ 萨尔兹(Jerry Saltz)所言:“吉奥尼不会严格地划分高级与低级艺术,精英艺术或者是民间艺术”。从上一届开始,威尼斯双年展由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部分组成。

双年展的总主题和平行展的低门槛似乎给中国艺术家大规模“占领”威尼斯提供了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中国艺术家也确乎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下面让我们清点一下中国艺术家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具体项目。

中国馆是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正规军”,自2005年中国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这是中国馆的第5次亮相。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春辰,他以“变位”(Transfiguration)为主题,携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和张小涛等7位艺术家登陆水城。对于前几届中国馆的展览,国内学术界一直保持着谨慎的缄默态度,就本届而言,除了当事人,圈内其他人士也较少发表评论。关于这一届国家馆的主题“变位”一词,策展人王春辰做了这样的解释:“通俗的说,变位就是变化,位置的改变、状态的改变、趋势的改变都叫变位。但这里,更强调中国之变、艺术之变和中国传统到当代的变化。因为我们每天都感觉这种变化,所以说变位比较适合用于描述中国的状态。另外,这个词汇与‘百科宫殿’也有关系,‘百科宫殿’意味着总体性、包容性和不分古今中外,这里面把多样性容纳进来,其实就是一种状态,那么变位其实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馆原本为阿尔塞纳尔岛(Isola Arsenale)上的一个油库,前4届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都为油库中多个巨大的油罐伤透脑筋,展览设计及其效果也因此大受限制,这一次开展前那些油罐终被搬除,因此展览空间和效果大大改善。

除了中国馆,近10个由中国当代艺术组成的平行展给威尼斯带来了中国艺术家人数的爆棚,也正是这些规模庞大的“游击队”饱受争议。

第一,由王林担任总策展、罗一平和瓦莱斯 ・ 格罗丽娅(Vallese Gloria)作为执行策展的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Voice of the Unseen)是规模最大的平行展,参展艺术家多达156位。展览场地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几乎与主题展展厅面积相近。展览共分为记忆、历史、底层、身体、家庭、废墟、村落、风景和巫咒9个单元,其内容的丰富性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交相呼应。参展的156位艺术家的分布情况是:1,“记忆”(23人):冯峰、冷军、秦文、徐光福、段江华、何工、马堡中、叶永青、田太权、刘大鸿、徐唯辛、管怀宾、任戎、王承云、张念、韩子健、武艺、贺丹、薛、薛松、张震宇、梁越、余友涵;

2,“历史”(13人):田世信、金锋、戴耘、魏光庆、庄红艺、傅文俊、黄钢、魏青吉、李新建、虞村、任思鸿、胡志颖、奚建军;3,“底层”(13人/组):张建华、李正天、李占洋、欧阳星凯、孙平、卯丁、沈桦、谭海山、李孝萱、李一凡、沈朝方、温普林、“底层人文摄影组”;4,“身体”(23人):曹晖、赵能智、何成瑶、常咒、王华祥、符曦、贾涤非、吴天章、俸正杰、琴嘎、杨勇、郭伟、熊宇、熊莉钧、向庆华、王强、杨剑平、张羽、吴松、陈小丹、陈友桐、孟涛、邱光平;5,“家庭”(12人):戴光郁、邓箭今、师进滇、罗发辉、郑力、曾晓峰、宋永平、王嘉伟、毛旭辉、陈君、陈启基、胡顺香;6,“废墟”(19人/组):杨述、王岩、陈家刚、原弓、焦兴涛、应天齐、何跃、唐勇、李枪、邓乐、苍鑫、黄淋、马德升、张大力、李南凤、奚乐、张健君、沈也、“01小组”;7,“村落”(11人):雷子人、常徐功、曹原铭、朱成、张湘溪、陈卫闽、王炎林、何崇岳、李杰、梁绍基、杨晨;8,“风景”(21人):黄岩、吴翦、王易罡、苏新平、郭晋、江衡、叶洲、叶放、傅中望、杨千、陈长伟、宋钢、王川、朱小禾、王纯杰、梁铨、刘子建、李纲、杨志麟、徐震、蔡锦;9,“巫咒”(21人/组)尹光中、侯俊明、董重、陈宇飞、魏言、陶发、陈文令、史金淞、左正尧、忻海洲、叶强、刘建华、黄彦、李秀勤、许仲敏、郑达、李甸、顾雄、叶双贵、左小祖咒、“行为艺术小组”(和丽斌、萨子、余极、周斌、罗子丹、幸鑫、贾茜兰)。

第二,中国大型独立项目“文化 ・ 精神 ・ 生成”(Culture ・ Mind ・ Becoming)共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重探”(Re-discover)由荷兰独立策展人卡琳 ・ 德容(Karlyn De Jongh)策划,蔡国强、张洹、徐冰、尚扬、庄、杨识宏、周春芽、叶永青、张方白、李真、应天齐、张国龙、瞿倩梅、郑重宾、黄致阳、沈克龙、华庆、黄钢及韩涛等19位艺术家参展,展出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品类。第二单元“放大”(Igradimento),由黄笃、杨心一共同策划,参展艺术家19位,分别是徐冰、张洹、“拆了旅行社小组”(翁奋、文武、黄学斌)、毛栗子、苏轲、杨帆、耿旖旎、侯晓威、李华、刘正勇、孟思特、张凯、李象群、李真、范娅萍、黄心健和张巍。第三单元“处境―方力钧作品展”(Fang Lijun:A Cautionary Vision)由意大利都灵市立现当代艺术馆馆长达尼洛 ・ 埃克尔(Danilo Eccher)策划,这是方力钧在威尼斯举办的大型个展。三个展览共计艺术家39人。

第三,吕澎和意大利著名评论家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Achile Bonito Oliva)共同策划的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Passage to History:20 Years of la Biennnale di Venezia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聚集了陈曦、崔岫闻、方力钧、李青、刘炜、刘小东、毛旭辉、隋建国、王广义、汪建伟、徐冰、严培明、叶永青、尹朝阳、岳敏君、曾梵志、展望、张培力、张晓刚和周春芽等20位艺术家。展览设威尼斯军械库和成都当代美术馆两个展场。展览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20年来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图文资料、文献和出版物;另一部分则是被邀请的20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新媒体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

第四,肖戈策划的平行展“大运河”(The Grand Canal)有徐冰、邱志杰、王度、肖鲁、黄锐、彭小佳、石青、白崇民、“无关小组”(陈志远、高飞、郭立军、贾宏宇、李良勇、牛轲、王贵琳、叶楠)、章燕紫、何昊远和高洁等19位艺术家参展,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

第五,张玮和喻高共同的策划的“心・跳”(Mind・Beating)平行展吸引了陈丹青、方振宁、萧长正、谭平、喻红、刘小东、朱小地、王国锋、李天兵、“数术小组”(马峻、马吉麒)、赵淑红、张新军、“不确定小组”等16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电影、现场绘画、现场偶发事件、装置、雕塑、摄影和超自然预测等。

第六,梁克刚、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伊泰罗 ・ 弗兰(Italo Furlan)和艺术史在读博士生徐栎栎共同策划的“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Confronting Anita:Oriental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Art)平行展容纳了包括梁克刚本人在内的31位艺术家,其他30人分别是何多苓、王璜生、梁绍基、萧昱、邵译农、郭工、邵帆、史金淞、高伟刚、李勇政、任芷田、李洪波、康剑飞、萧潇、马良、李纲、谭勋、石珩伯、关晶晶、郭燕、李松华、于凡、魏青吉、张帆、刘传宝、尤良诚、贾真耀、杨铭和丁炜。从展览主题就可知道,该展览将东方文化元素的当代转换成果做了集中展示。

第七,冀少峰和意大利策展人亚历山大德罗・里瓦(Alessandro Riva)联合策划的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Crossover:A Dialog between the Chinese School of Hubei and the New Italian Art Scene)共有31位中意艺术家参展,其中中方艺术家杨国辛、郭正善、李邦耀、傅中望、马林、袁晓舫、肖丰、魏光庆、张展、贺棣秋、朗雪波、刘波+李郁、王晶、詹蕤、郭子等15人,全部来自湖北。作品涵盖装置、影像、雕塑、架上艺术和综合媒材等形式。

除了上述群展之外,平行展还包括一些艺术家的个展。

应意大利知名当代艺术项目“威尼斯计划”邀请,钟飙在威尼斯圣玛利亚教堂举办了主题为“幻真的宇宙”(The Universe of Unreality:Zhong Biao's Visions)的个人展览,策展人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徐钢担任,展出融合绘画、装置、影像、音乐、交互设计等元素的综合艺术作品。

陈平、秦冲、幸鑫和张羽应“国际艺术事务基金会”(Global Art Affairs Foundation)邀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个人结构”(Personal Structures)项目展览。该项目由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和莎拉・戈尔德(Sarah Gold)策划。

平行展(The Collateral Events)开始于2011年的54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此之前的这类展览叫展。第54届有两个中国艺术家参加的平行展亮相威尼斯,分别是王林策划的“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共15位艺术家参展,其中13位中国艺术家、2位意大利艺术家),台湾的陆蓉之、意大利的伦佐・迪・伦佐和德国的李乐共同策划的“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共有全世界近150位艺术家参展,中国艺术家徐冰和张晓刚等参加了该展览)。据说,本届双年展共有平行展40个,中国艺术家就占了8个。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数量井喷式的暴增令全世界始料未及。

如果说数量如此众多的平行展的举办已经足够令人惊讶的了,那么还有一些中国艺术家“鸠占鹊巢”、参加其他国家馆的展览甚至大规模“占领”外国馆的现象就更令人难以置信了。

肯尼亚是一个非洲国家,可是当一个参观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观众进入这个黑人国家馆一定会错愕不已,因为该馆举办的主题为“反思的自然:魅力新感知”(Reflective Nature: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大部分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由于经济原因,肯尼亚共和国馆交由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管理,该组委会委托意大利人桑德罗 ・ 奥兰迪(Sandro Orlandi)和保罗・波波尼(Paolo Poponi)担任该馆策展人,奥兰迪曾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推手,他很自然地将中国艺术家领进了该馆的大门。陈文令、俸正杰、范勃、何玮明、李日韦、吕鹏、“罗灵和刘可小组”等8位中国艺术家的7组作品参加了肯尼亚馆的展出。一个国家馆如此大量地展出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这是本届双年展的新鲜事。想必肯尼亚人没有我们这么强的民族主义意识,换了中国人一定会认为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奇耻大辱。

继54届威尼斯双年展张大力代表丹麦参加该国馆展览,本届又有一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外国馆的展览,这就是应邀在德国馆展出作品的老艾。事实上,这次德国馆的四位参展艺术家全都是非德国人,并且,德国还与法国互换了国家馆。

上一篇:飞阁悬空洞穴上的寺庙 下一篇:一代宗师万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