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打官司,输了面子丢了里子

时间:2022-10-25 01:38:36

1665年到1667年,瘟疫横行伦敦,为了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了老家英格兰林肯郡伍尔索普村。在这里,牛顿系统地研读了古希腊关于求解无限小问题的文献,经过细致地研究与思考,创立了他的微积分体系。微积分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当时牛顿就已经意识到了微积分的意义,所以他曾经得意地把他的成果向一些科学家进行了介绍。不过,这位天才比较随性而为,没有什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虽然他早在1671年就写出了关于微积分的著作,但是却不着急发表,只是在一些圈内人士之中传看。

当时欧洲大陆也有不少科学家正在进行有关微积分的研究。牛顿对此虽然知情,却并不以为意。直到1684年的一天,他看到了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论述的就是微积分的思想。作者是牛顿认识的德意志科学家莱布尼茨。于是,这篇文章就成为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心中颇为不爽,因为按照科学界的行规,谁先公开发表出来文章,谁就算是那个领域的开山鼻祖。牛顿认为事实上自己此前就已经提出微积分了,结果却被莱布尼茨抢了风头。碍于同行的颜面,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著作中对莱布尼茨的贡献还是表示了认同,但是却说:“实际上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看来,牛顿对此是耿耿于怀,只是暂时隐忍不发罢了。

两年后,一位瑞士学者公开说,牛顿是在莱布尼茨之前发明微积分的,莱布尼茨可能存在剽窃行为。于是,“好戏”上演了。

对于这个问题,今天的科学史专家普遍认为,牛顿与莱布尼茨是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两人的体系也各有特点,牛顿是从他所擅长的物理学角度出发,所达到的高度是莱布尼茨不能比的。而莱布尼茨则从几何问题出发,在严密性与系统性方面大大超过了牛顿。更为关键的是牛顿太天才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比较随意,他建立的符号系统与规则对他没有问题,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则好像是读天书。而莱布尼茨则认为标准的符号体系能大大减轻思考的难度。所以他创立了一套简洁规范的符号来表达他的微积分体系。直到今天,微积分采用的还是莱布尼茨的符号系统和规则。

今人看得清楚,时人却非要争个短长。不过,对立的两方似乎有些不成比例,一边是没什么名气的青年科学家莱布尼茨,一边却是执欧洲科学界牛耳的牛顿,按说,以牛顿的地位与名气,本应当本着奖掖后进的精神来处理这件事,可是,这位大科学家的牛脾气却上来了,非要给莱布尼茨这个晚辈点颜色看看。

1704年牛顿把他的微积分著作正式发表出来。在序言中,牛顿谈到:“十几年前,我的手稿曾经被人借走过,结果不久我就看到了一些从我的手稿中抄出来的东西。因此,我现在要把这份原稿公开发表出来。”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明眼人一望而知。同时,一些牛顿的弟子和支持者也纷纷谴责莱布尼茨的“剽窃行为”。莱布尼茨当然不肯示弱,也发表文章来说明自己成就的独立性,一些欧洲大陆的学者则纷纷站出来为莱布尼茨讲话。围绕着这桩公案,欧洲科学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英国数学家这一派认定莱布尼茨是可耻的“剽窃者”,应当受到抨击;另一派则是欧陆数学家,他们要为莱布尼茨“主持公道”:科学上讲的是事实与证据,而不是地位与权势。两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正在这场争论步步升级之时,突然出现了对“挺牛派”有利的一件事。

1711年,英国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开尔给学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这位牛顿的高徒再一次把莱布尼茨说成“剽窃者”。同样是学会成员的莱布尼茨义愤填膺,马上致信学会,要求学会制止开尔的诽谤,并且组成一个委员会对此事进行彻查。莱布尼茨大概是气糊涂了,因为这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正是牛顿。很快,委员会成立了。虽然牛顿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自己将保持中立,但是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竟然是清一色的“挺牛派”!于是,一场由牛顿导演的“牛顿保卫战”正式打响。第二年,委员会了调查报告。后世史学家发现,这篇报告正是牛顿本人起草的。报告在列举了一大堆对牛顿有利的“证据”之后得出结论:莱布尼茨是“剽窃者”。

报告一经公布,立刻舆论哗然,显然,这个所谓的报告倾向性太过明显,牛顿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声誉一落千丈。此外,这个报告并不能解决争端,反而火上浇油。双方继续相互指责和攻击,甚至停止了学术交流。这不仅影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甚至整个欧洲自然科学都受到了影响,最终连英国和德意志政府都被卷了进来。

由于虚荣心作怪,英国科学家拒绝使用明显更为合理的莱布尼茨的符号体系,这导致英国在数学发展上大大落后于欧洲大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则使用莱布尼茨的符号体系,使微积分得以迅速发展。而莱布尼茨本人则在接下来的人生岁月中饱受煎熬,因为始终有人把他看成“剽窃者”。

最终,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变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声叹息。

(电子邮箱:)

上一篇:浅论县级质监部门如何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 下一篇:显微镜常见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