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BT模式在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4 11:25:07

浅议BT模式在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公用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作为公用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的重要模式――BT模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项目中。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载体以及社会经济增长重要条件,其建设的情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BT模式在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BT模式;基础设施;回购;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43-01

1 BT模式概述

BT即Build(建设)―Transfer(转让)模式,是PPP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形,具体操作是指项目地政府与投资者签订特许协议,将公用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项目交由投资者建设。投资者按照政府或其所属机构的要求建设项目,在特许期满后或项目建成后,投资人按照约定将BT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使用,政府以回购的方式一次性或分期支付投资人的投资额及合理收益以及融资费用。

2 BT模式特点

2.1 有利于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BT模式可将大量非财政资金引入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提前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使得政府的职能得以有效转变。

2.2 为社会资金的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BT模式的出现和实践,使得大量社会资金及非财政资金流向公用基础设施行业,这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投资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机会,而对于公用基础设施项目而言,通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社会化管理模式,可以规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2.3 改善了公用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BT模式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能够优化和改善社会整体环境。

3 BT模式的运用

3.1 BT项目的主体

(1)项目业主。项目业主一般为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项目业主在BT模式中主要承担授权、要求、回购和支付回报等职能,同时对项目的总体运作进行监督。

(2)项目投资方。BT项目的投资方通常是非财政资金的社会法人或联合体以及外资,可以是投资类公司、施工类的企业,或是两者的联合体,目前国内更倾向于要求BT模式投资方需同时具备投、融资能力和施工资质,以减少环节,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难度。

(3)金融机构。在BT模式中,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信托等,因金融机构看到BT项目背后政府的支撑,以及一般BT项目投资额较大,所以金融机构大多希望能积极参与,提供融资支持。

3.2 BT项目的内容

(1)当前BT项目的建设内容大多为公用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市政、道路、管网、桥梁等,这些项目大多数的特点是公益性项目,无收益来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常对项目建设周期、具体质量技术要求等进行明确的约定,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2)BT项目投资额。项目的投资额通常根据项目的概算确定,一般BT实际投资额按项目施工设计图预算(以地方政府颁布的最新定额标准为依据)确定。项目合同采用预算单价合同,工程量为暂定量,最终按施工图工程量加变更的工程量予以确认。对于重大项目,审计部门可以进行跟踪审计,并以最终的审计结果确定BT的投资额。

(3)BT项目的回报。根据项目情况,一般在确定BT协议时,项目业主通常会给予投资人一项的项目回报,回报的内容包括根据项目投资额乘以一定比率确定的投资收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上浮等。

3.3 BT模式的过程管理

在BT项目中,涉及工程的所有批复、报建、开工等手续一般由项目业主在项目实施前办妥。业主一般承诺为投资人在BT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融资提供必要的手续。一般情况下,项目业主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总体建设方案拥有最终决定权。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项目业主对项目的设计、建设、使用和维护进行检查和监督。

作为项目投资方,应当协助项目业主做好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和项目总体预算,按照项目业主确认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投资人应当与贷款人、承包商等签订相关协议书,做好工程款项及所有费用之必需的资金安排。

3.4 BT项目的回购

BT项目的回购分为“一次性回购”和“分期回购”,具体回购方式取决于项目的大小和项目业主的还款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分期回购”的项目较常见,这主要是为了发挥项目的财务杠杆能力。从投资者角度看,“分期回购”运用恰当可以增加项目投资的收益,而从项目业主角度看,“分期回购”可能延迟付款,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4 BT模式的风险控制

对项目业主而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人的融资能力和建设管理能力。然而,在实践中项目业主挑选投资建设单位时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项目业主对BT项目投资人的准入不进行一定的限制,允许没有经济实力的投资人承建项目,则完工风险、融资风险会被无限扩大。因而项目业主在选择项目投资人时应严格而慎重,并严格按招投标等法定程序选择投资人。

对投资人而言,应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在订立BT合同之前,投资人必须充分了解项目业主的还款能力、履约情况等。在协议谈判过程中,投资人应充分地进行合同谈判,使风险分担更合理些。在合同条款中,要求项目业主在人大决议或政府保证的基础上,提供土地等有形资产进行质押担保,或要求政府建立相关偿债机制、成立专项偿债基金的方式对回购进行担保。

BT模式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实施中对风险得以有效防范,并使资金链得以良性循环,将会更好地促进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费华勇(1983―),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工商管理硕士在读,会计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财务与金融方向,研究方向:投资管理。

上一篇: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产品加注警示标语之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