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古代离婚制度对我国现行离婚立法的启示

时间:2022-10-24 10:17:04

简论古代离婚制度对我国现行离婚立法的启示

论文摘要 在出嫁前“从父”、“从兄”出嫁后“从父”、“从子”的封建社会,妇女权益被肆意践踏而得不到保障,古代妇女被任意休弃的“七出”制度更是当时妇女婚姻权利缺失的真实写照,唯一一个保障古代妇女婚姻权利的“三不去”制度显得弥足珍贵,闪耀着人性主义光芒。“三不去”制度经过时代的变迁内容日臻丰富,其保护弱势权利的理念内涵与我国现行离婚立法的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某些理念一脉相承,可以从“仁”“恩”“义”三方面加以涵盖,理念层面的影响对我国现行离婚立法制度中的经济帮助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的完善、离婚后抚养制度引入的必要性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前文已经提及,“三不去制度”自唐律始有了“奸者不在此列”的例外规定,也就是说妻子若与其他男性有染,即使其符合“三不去”的情形也会被毅然决然的逐出夫门,这是因为淫佚放荡既不合封建家族伦理道德,又不符家族长远利益,儒家礼法视“奸”为乱族之源,乃家族之大忌,所以“奸”不受“三不去”制度的限制。

(二)理念借鉴——弘扬传统道德,加强对婚姻关系弱势方的保障

离婚救济制度是为消除离婚当事人中经济状况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生活顾虑,保障其在离婚后能够维持与离婚时相应的生活之目的而设立的专项救济制度。如果说我国古代离婚制度中的“三不去”是基于“仁”、“恩”、“义”等伦理道义的考虑对离婚中强弱势双方利益平衡的话,我国的离婚救济制度则是从现代法的基本价值以及人格独立的立法基点上做出的合理调整。从制度理性与传统价值上考量,我国当前的离婚救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价值与利益冲突,有必要借鉴传统离婚制度的理念,以完善我国当前的离婚救济制度,更好地保护离婚当事人的利益。

1.完善离婚经济帮助制度,实现法之“仁”心。我国《婚姻法》第42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解释(一))第27条明确规定了夫妻一方享有离婚经济帮助请求权并制定了适用条件,不得不说这一规定着实过于严苛,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也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离婚经济帮助立法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应当完善离婚经济帮助的认定标准,依我国现行立法,离婚经济帮助的提供条件为离婚配偶一方“生活困难”,涵盖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和离婚后没有住处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考量离婚弱势主体多元的需求,比如可以将离婚之后弱势一方的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发展的因素纳入;婚后无住处的一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房屋帮助的形式,建议离婚时经济优势一方有两套以上房以房屋所有权形式进行帮助,而离婚时经济优势一方有一套房可以以房屋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进行帮助。

2.细化离婚经济补偿制度,以报旧人之“恩”。离婚经济补偿本质上是一种物质补偿,通过特定的夫妻财产转移得以实现。但就我国现行法所规定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来看,其仅适用于实行分别财产制的夫妻,排除了夫妻共同财产制中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经济补偿应予考虑的因素并未加以明确,导致同案不同判;经济补偿的标准过于模糊,导致了实际操作的困难。

回顾古代离婚制度,将作为配偶的妇女“与更三年丧”的精神付出作为离婚抗辩的理由,某种程度上是对婚内主体忠实义务与实际付出的肯认,而这种制度精髓也应当为当前婚姻立法合理借鉴。具体在离婚经济补偿方面,在确定经济补偿时,应采取双方平等协商优先、协商不成再根据双方对家务以及其他方面的贡献大小、结合当地经济水平,按照照顾女方和子女利益的原则进行裁决,以实现离婚双方利益的平衡。

3.确立离婚后的扶养制度,彰显法之大“义”。就我国当前离婚救济制度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一时的救济,缺少存续性的帮助与扶持,即“有所取无所归”的离婚一方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扶助。因此,借鉴传统婚姻制度中保护弱者的精神、参考国外相关立法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离婚立法中有必要确立婚后扶养制度。离婚扶养制度“是指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经济上的合理分工导致的收人能力下降和其他合理的婚姻投人在离婚后予以补偿的法律制度。”从功能上讲,其一方面属于婚内夫妻扶养制度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离婚配偶中弱势一方生存权或发展权的救济。由此可见,现代法上的婚后扶养制度与我国古代离婚制度相比有着相似的扶助弱者与利益平衡的理念。

上一篇:跟骨压缩性骨折切开复位与撬拨复位治疗比较 下一篇: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校工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