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手机成“毒窝”

时间:2022-10-24 09:40:28

莫让手机成“毒窝”

看新闻、观视频、上网站、聊天、购物……如今的手机,早已超越了通讯工具,变成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如此广泛的用途,让人们倍感便捷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梢,各种病毒、恶意软件、垃圾信息、隐私泄露、恶意扣费等手机安全问题也困扰着用户。

前不久,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基于腾讯手机管家对超过2亿用户的安全防护情况了《2013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染毒手机用户持续增加,感染恶意软件或手机病毒的手机用户达4316.48万,平均每月超过719.4万。其中,安桌系统染毒手机用户达3819.6万,手机病毒增长呈高速上升的趋势。

手机病毒逐利而动

《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感染用户最多的十大手机病毒感染用户总量达到796.4万。排名前三的手机木马为a.expense.dpn、a.expense.lunar、a.expense.cc,均为资费消耗类木马病毒。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专家陆兆华表示,资费消耗类病毒占30%,“感染用户最多的手机病毒‘a.expense.dpn’感染用户达到161.3万。”。

系统必备软件、手机游戏、旅游购物、社交电商类软件成为十大手机病毒热衷打包植入的重点对象。万年历、易购、携程无线、美女台历、文件管理器、微博、YouTube等软件均被病毒感染。

另外,在十大手机病毒中,具备隐私窃取类特征的病毒占40%,它们分别为a.privacy.kituri.a、a.payment.fakegooglemap.(伪谷歌地图)、a.privacy.fakeNetworkSupport(伪网络组件)、a.payment.kituri(隐私飓风),感染手机用户分别达到67.6万、63.9万、57.5万和52.4万。可以看出,扣费类病毒抓取用户隐私的目的与倾向越来越明显。比如a.privacy.kituri.a和a.payment.kituri,这类病毒往往会同时具备上传用户隐私与私自发送、拦截回执短信扣取资费的特征。

“恶意软件或手机病毒紧跟社会热潮,逐利性进一步加强。”陆兆华介绍说,2013年初,手机病毒紧盯春运热潮,恶意软件“伪抢票大师”感染了17.2万用户。后来,随着手机购物的普及,手机病毒针对手机购物软件二次打包篡改现象迅速增多。

当前,各种新型手机病毒纷纷涌现,“假面浏览”等手机浏览器病毒、“权限杀手”等新型安卓系统内置手机病毒,以及新型恶意广告类病毒,都不断威胁用户手机安全。

比如云端恶意广告指令类病毒就在今年上半年迅速蔓延。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在4月和6月监测并查杀了两款分别名为“推荐密贼”和“鬼推墙”的病毒。陆兆华表示,这两个病毒的共同点在于,制毒者或制毒机构针对知名应用指定页面强行显示的浮窗广告,不仅消耗手机流量,还对知名品牌形象与用户体验造成双重伤害。

陆兆华分析,“推荐密贼”与“鬼推墙”病毒凸显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困境,部分APP开发商急于盈利,通过与病毒制作者或制毒机构建立合作,发展成非法利益联盟。这类恶意传播类病毒具备可快速复制、变种能力强、恶意广告推送方式多元化的特征,“加之有利可图,这种恶意广告类病毒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恶意软件横行下载区

恶意软件如此横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相关专家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出台针对移动应用商店安全能力要求的标准和规范,缺少在应用安全方面的统一管理,导致部分应用商店的安全审核门槛低,大量恶意软件能轻易进入应用商店对外提供下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二次打包感染的渠道,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山寨APP”和“傍明星”。在目前国内一些应用商店存在着大量流行或热门的山寨APP,甚至在图标和色系方面能以假乱真。这些被植入了病毒代码或广告插件的APP通过第三方APP商店、论坛等平台大量传播,用户一旦轻信下载,手机便会中毒,并在不知不觉中被捆绑恶意推送程序,大量耗费手机流量和资费。“打包党”则可借此来依附吸金。

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手机病毒疯狂二次打包席卷大量知名软件,国内知名的一、二线手机购物、支付、电商类APP、手机游戏都成为“打包党”的重点打包对象。对此,陆兆华表示,迫于短时营收压力,部分APP开发商、“打包党”会与移动广告平台签署协议,在应用中内置广告代码,甚至是直接嵌入恶意广告代码,借助移动广告分成来实现快速盈利变现。

当然,部分手机用户安全意识薄弱也给恶意应用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轻易对手机进行“越狱”,或是下载安装被破解的付费软件,而这些软件实际上可能被捆绑了病毒。

两方面着手“缉毒”

面对日益严峻的手机安全形势,专家建议,从当下恶意应用及病毒的传播看,应从应用商店和用户习惯两方面着手“缉毒”。

“建议我国应用商店主动提高应用安全审核能力。”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李挺认为,应用商店要相互学习,建立或完善应用安全审核机制。“建议应用商店加强对应用提交者的管理,做到‘应用找人’,一旦发现某款应用具有恶意行为,就可以快速定位其上传者,为寻找恶意源头提供有力线索。”

对用户而言,专家建议手机用户应通过正规安全的渠道下载官方版支付、购物类手机客户端。随着二维码的流行和染毒风险增大,手机用户不要见码就扫,最好安装具备二维码恶意网址拦截的手机安全软件进行防护,比如带有安全识别的二维码工具,可降低二维码染毒风险。

此外,用户需提升安全意识,对手机异常情况保持敏感度,不要点击收到的不明短信链接。随着套取用户网银账号与密码等信息的钓鱼网站进一步增长,为避免遭受钓鱼网址等风险,用户可以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开启恶意网址检测,避免钓鱼网址的攻击欺诈。(本刊综合)

上一篇:打造移动办公室:iPad上必备的办公App 下一篇:立足市场抢先机 坚持创新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