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山会的“孝”文化

时间:2022-10-24 08:11:04

李龙山会的“孝”文化

4月3日是中农历三月初一。清晨,文登市宋村镇山东村田明文的邻居们便陆续来到她家里,帮忙蒸饽饽――和面、揉面、捏枣鼻儿、烧灶,3个多小时的功夫,一盆20多斤的面团,摇身一变成了10个又白又胖的大枣饽饽。

和田明文家一样,文登沿海一带的农户们每到这天都会忙着蒸饽饽,就为了第二天能到回龙山上“赶山会”。

农历三月初二是民间的“李龙山会”。这一天,大家带着大饽饽到山上向龙母祈福,这种习俗已延续了270多年。

回龙山上的李龙山会由来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据传,大明弘治年问,文登南部昌阳山下的百姓收留了前来讨饭的李老汉和郭氏夫妇,十几年未有身孕的郭氏因喝了昌阳河水,3年后产下了一条拖着长尾巴的小黑龙。李老汉以为是妖物,将其扔到了山野里,后来又趁小黑龙回来吃奶之际,拿起镰刀砍下了它的尾巴……被砍去尾巴的李龙王变成人形,后随张天师学习了武功,因功力超群,被弘治皇帝封为巡察大臣,专管江河修造和治理水患的事。

一次,李龙王在闯关东的老乡帮助下除掉了东北“白龙江”中的白蛟,从此白山黑水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亲们遂将白龙江更名为黑龙江。弘治皇帝闻讯大喜,遂传旨钦封李龙王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几年后,李龙王的母亲病危去逝。李龙王闻讯痛哭不已,回到家乡将母亲葬于祖籍文登县南柘阳山上。清康熙五十三年,李龙王将其母改葬于昌阳山,因为“龙”又回来了,所以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当地百姓为李龙王的孝心所感动,纷纷为李龙王和龙母修观建庙,建成了长达2.5公里的宫观庙宇建筑群,可惜的是,这些宏伟的建筑在战火中消失殆尽。

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记载道光二十八年,文登知县为颂扬李龙王的孝道,奏请皇帝给李龙王封号,于是,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道光皇帝御旨钦封“溥惠佑民”四字金匾,李龙王“遂列祀典”。此后,每年三月初二龙母生日的这一天,山下的老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上山祭拜龙母,祈福保平安,回龙山会也日渐兴隆起来。

当地老百姓讲,每年山会,李龙王都会赶回家为母亲祝寿,期间会带来降雨。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神灵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时值春日,雨水贵如油,老百姓感念于龙王的恩赐,“李龙山会”更是办得一年比年热闹,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客人参与到祭拜行列中。

今年的三月初二凌晨四点钟,田明文便端着10个大饽饽,和丈夫一起上山了。这几年“李龙山会”越来越热闹,早上山早祭拜成了田明文夫妇的习惯。拜过龙母后,他们将一条红色的许愿结系在了龙母坟前那棵御伞般的柘树上,祈求全家平安。

田明文下山时,等待祭拜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山下四面八方的人流也拢向回龙山,爬山道上,各种小摊小贩比肩接踵,在面人、泥人、木质刀枪、毛绒玩具等小商品前,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各种地方小吃,香味扑鼻,游客络绎不绝。山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方圆几公里的道路上,车辆轰鸣,人声鼎沸。

8点钟,山腰空地上搭建的台子前早已围满了观众,学汉代礼仪表演《祭祀大同》拉开了庆典活动序幕。台下,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民间杂技也来助兴。回龙山下走来了浩浩荡荡的民间祭祀队伍,队首4位汉子抬着54公斤重的大饽饽,紧跟其后的是被高高舞起的两条金色巨龙,队伍中间众人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端着各式各样的雕龙面塑,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中午,回龙山下的山东村摆起了百米长寿宴,作为晚辈的媳妇们把精心制作的大饽饽、菜品陆续端上桌,村里百余老人同赴寿宴,接受晚辈的孝道。

三月初二,赶山会,拜龙母。人们专程到回龙山上的目的,更多的是重温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

上一篇:大爱郑和平 下一篇:以人为本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