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2-10-24 08:10:47

关于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对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提高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上海高校 高水平运动员 文化教育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完善体育训练体制,提高国家竞技水平。30多年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的文化教育匮乏同样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作为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的先锋城市,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但上海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却略显陈旧,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存在脱节的现象,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一、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面对“学训矛盾”,各大高校为保证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往往牺牲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下是当前教育模式失败的佐证。本人通过对我校在校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图1)发现,因其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导致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减少,并且他们本身在文化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兴趣,无法保证其日常文化学习的效率。

图1 在校运动员训练和文化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调查

本人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实践发现,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规律的训练、竞赛导致文化教育难以实施:为提高竞技水平的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每年外出参加的常规比赛都在3次左右,且不同项目比赛时间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任务重、日常生活难兼顾、文化课学习时间难统一安排等问题。经调查,上海各大高校均普遍存在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时修不满的现象。

(二)教学时间与教材内容间失衡:目前,上海运动员所用的教材均为上海教育局指定的全国统编教材,且教学内容和难度在逐步增加。而运动员本身文化基础差,再加上文化课学习时间只有普通学生的1/3,若要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是及其困难的。

(三)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特殊化:运动员在参加高考时的文化课成绩一般只要达到录取线的60%就可以,这是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吃力地主要原因。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理应收到特殊管理。调查显示,上海高校允许高水平运动员用竞技成绩冲抵学分的占30%,高水平运动员单独参加结业考试的达到50%以上。这些特殊化使得这些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了就读于高校、具有体育技能的“文盲”。

(四)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监督: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出台过指导文件,但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当前国家和省市的高水平运动队评估和考评,其侧重点是运动队的竞技成绩,文化教育的考核是以高水平运动员取得的毕业证为主,文化教育的考查常被放在次要位置,且没有相关机构负责监督。

二、改善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高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观念,建立学习型课程体系

学习型课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仅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应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实践等,这正是传统的运动员教育所忽视的。因此,上海高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只有从教学型课程向学习型课程转变,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愿景。当然,教育课程的转变需依赖于诸多因素:如运动员教育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海市相关部门的积极协作等。

(二)改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单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多层次相结合

上海高校在文化教育的课程上,不应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要开发不同的教材以及教学模式,以高校运动员的职业技能为方向构建教学课程,突出学以致用,帮助运动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进而增加其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

(三)合理安排高校运动员的学习时间,提高其学习效率

高校运动员的经常集训和比赛势必影响其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改善学习计划。同时,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训练周期、比赛任务等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使得运动员在训练的基础上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此外,在比赛完毕后,学校应安排教师对耽误课程的运动员进行集中补课或者答疑,以提高运动员的学习进度。

(四)合理设置高校运动员的文化课程,提高其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注重实践性,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可操作性的引导。教育部门应结合高校运动员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不同课程教材的选择,让高校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课程,进而提高高校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高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是提高高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基础。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并制定相应的适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的教育模式,是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竞技体育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小媛.上海市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浅析学校体育游戏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以游戏导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