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时间:2022-10-24 08:03:56

浅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 要】创造能力是小学生一项重要的能力。数学不同于别的学科,其思维能力要求比较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创新;实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科技创新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学、中学一直延伸到大学,都要求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对新世纪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打下良好思维模式的重要时期,而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实践的能力意义重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在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认真观察、深入研究、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下面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改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除了以知识传授为主之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重中之重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巧妙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没有压力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萌发。课堂教学中要拓宽教学思路,设置易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有利于课堂上创新氛围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教学时的具体情况等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的意识。

二、积极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课堂教学中“投石激浪”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成熟,接受消化知识的能力还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进行引导。这里所说的“投石激浪”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又能很好地和教学任务相关联的点,进行巧妙的设问,通过提问吸引着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逐层展开探究。通过课堂上“投石激浪”式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2.课堂教学中“投石激浪”实施策略

(1)提高设问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数学这一科目的特殊性来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都使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2)设计的问题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下意识的设置一些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们的思维进行撞击,进而让学生自己在认知不足的问题上调节以求平衡。

(3)增强设计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石”一点要投到点子上。

(4)设问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处在一个较弱的水平,如果教师的设问一开始就有较高的难度,会造成小学生思维上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先提出第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顺着思路逐层深入的追问第二、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问题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习惯,巧妙的点拨犹如“投石激浪”一样,可以引起学生展开层层思考的涟漪,在不知不觉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高问题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能够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如果所提问题缺乏思维深度就会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所设计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思。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2.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脑力震荡,在挑战中激发探知欲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和争胜欲,如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们争相思考的欲望,那么学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脑力震荡,探知欲会很好地被激发出来。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某校有女生540人,是男生的9/10,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的一般思路是:540+540÷9/10=540+600=1140(人),而在做题中,出现了这样的算式:A、540÷9×(10+9)=1140(人),B、540×2+540÷9×(10―9)=1140(人),我并没有否定这样算式的作法,而是让这样做题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就此让学生们质疑问题,再由学生释疑,或引导学生释疑。结果全班同学都明白了A是根据归一的方法,先求出全校平均分后一份是多少人,然后乘总份数,就求出了全校总人数。B是先设想男女生人数一样多,求出设想中全校男女生的总人数,再加上实际男生多的人数,就是全校实际的总人数,这两种作法都非常正确。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质疑问难中得到发展。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拓宽教学的领域,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操作性,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式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现在的教学都十分强调生活中的教学,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多说、多做、多练。如学习三角形意义这一课,老师针对电脑上出现的三角形问“什么叫三角形?”接下来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移动成三条独立的线段,再逐步移动成一个三角形。议决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加深门生对三角形看法“三条线段”和“围成”两要素的明确。在老师演戏完毕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2.加强实践操作,是提高学生践行能力的关键

数学中包含着很多的规律和道理,单一的从课本上很难掌握到其中的趣味。这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数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以巩固,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多几个的应用题”时,让全班的人数组成不同的组合分别站开,其中一队站5个学生,另一队站5的倍数或者多加几个的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队有几个另一队的人数还余几个学生。利用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组合成不同的人数,设计多个问题然后计算答案。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数学园地,安排学生自己办数学板报,搜集趣味数学题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在教学中,应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应该注重小学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顾韵.新课标中的创新教育[J].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三期.

[3]辛喜元.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0(1).

[4]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5]向芳.立足探究学习促进全面发展[A].教师调动参与发展小学生的创造能力[C].2004.

[6]赵群.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三期.

上一篇:老古籍的新生命 下一篇: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效率提高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