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罗姆:破解“公地悲剧”的政治学家

时间:2022-10-24 07:40:37

奥斯特罗姆:破解“公地悲剧”的政治学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年出生于美国。2009年,奥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也是以政治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人。

奥斯特罗姆是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阿瑟・本特利讲座教授,该校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联席所长,并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主席等职。她对制度分析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因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奥斯特罗姆著述甚丰,其代表作为《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此书初版于1990年,之后几乎每年都会重印。在199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科学新手册》中,这本书被排在二战后引用率最高的四部政治学著作之一。它的影响在之前许多年便远远超出美国,远远超出行政学和政治学界,已经成为了研究现代政治治理的重要文献,目前已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中文等多种文字。2000年,《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的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很快便在中国国内引起了轰动。书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关于“公地悲剧”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多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这样写道:“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常常被发生在牧场的简单事实所佐证――属于所有人的草场,最终会以每个牧羊人都害怕吃亏从而过度放牧最终导致沙化。学者哈丁将其命名为“公地悲剧”,博弈论中将其称之为“囚徒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彻底私有化,依靠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所主张的市场无形之手去解决;要么是依靠中央集权,由政府来解决。

但是,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市场和国家都不能有效解决“公地悲剧”,无论是走私有化的市场之路,还是政府管理之路,都存在一定缺陷。市场追逐自利的原则,不可避免的造成个体理智下的集体不理智,可是交由政府管理,又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够流通而降低效率。这个难题一定程度上被奥斯特罗姆破解,因为在她对尼泊尔的农地灌溉系统、阿尔卑斯山草地、日本公用山地、西班牙韦尔塔和菲律宾桑赫拉等一系列真实案例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人类社会中却并非到处都是“公地悲剧”。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发组织行为,并提供对公共物品的有效治理。更明确的说,可以通过建立资源使用者联盟的方式,往往能发展出用于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和精密执行机制,使公共资源得到有效管理。据此,奥斯特罗姆认为:“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掌握比更全面、更正确的信息,只有他们组织起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把这种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奥斯特罗姆揭示了“另一只无形的手”的运行逻辑,奠定了“多中心理论”体系的基础。奥斯特罗姆借用了波兰学者波兰尼首先使用的“多中心”一词及“多中心秩序”的观点。波兰尼认为社会有两种秩序,即自上而下的指挥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而所谓多中心秩序,便是自发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行为单位既会独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传统的市场行为),又会相互协调适应(自主治理)。而奥斯特罗姆则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相对于市场经济的所谓“公共经济”概念。在“多中心理论”下,公共经济并非政府所垄断的经济,而可以是混合型经济,私人可参与其中,但公共经济又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则。因此,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够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并通过自主性的努力(并非由政府作指挥),去克服搭便车等(即市场失效)的问题,以实现持久性共同利益。

奥斯特罗姆的贡献是在国家和市场之外找到了“第三条道路”,这条介于市场和国家之间的途径很像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但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宇飞副教授认为奥斯特罗姆的“第三条道路”只是一种思路和方案,其本身也有不足之处,所以他认为“公地悲剧”目前尚未找到标准答案。更普遍的观点是,这条途径是有很强的实施条件的,恐怕只有具备“道德社会”和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通过“自我组织”和“契约合作”来避免“公地悲剧”。

上一篇: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下一篇:声誉是一项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