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探析

时间:2022-10-24 07:22:16

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探析

经济学是研究混合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根据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对于提高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应用性本科经济学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理论体系具有两大特征。一为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剑桥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二为分析工具数学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的产生、计量经济学的崛起、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在纯实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博弈论的引进。

2.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科性人才,也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性人才主要擅长于技术应用,在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实施方案和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显示其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性人才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较学科性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性人才的鲜明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突出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能力要求

1.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的精深和广博,作为经济学教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足以穷其一生精力,而要在短短的60个课时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经济学的数量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大量统计及经济计量学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手段更为便捷,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这种现实要求经济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扎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

3.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经济学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指导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经济学理论在不断更新发展。尽管经济学教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版本,但是还是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所以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经典理论知识时,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较强能力,积极主动地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4.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5.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粉笔+教案”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有三个层次:一是教学演示,如设计powerpoint教案、教学课件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经济学其特点是分析研究方法较多,经济模型复杂,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分析和图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能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各种复杂的经济模型,浪费时间且不精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以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用动态、多维、直观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复杂深奥的原理一目了然,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所学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网络课程的开发,经济学教师要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获取教学素材和信息,利用网上资源,不断增加鲜活的现实素材和理论热点,拓宽课程内容。三是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更为民主化、个性化。要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资源整合,需要经济学教师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的结合点和融合点,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机制思考 下一篇:加强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