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民族音乐发展的相关对策

时间:2022-10-24 06:22:39

德昂族民族音乐发展的相关对策

摘要:德昂族的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德昂族;民族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0-1一、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有18964人(2005年),分散居住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盈江、瑞丽、陇川五县和畹町市,以潞西三台山区较为集中。德昂族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与傣、汉、阿昌、佤、布朗等民族分寨而居,极少数居住在坝区,与傣、汉族分寨或同寨杂居。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和傣族、布朗族及柬埔寨的高棉、缅甸境内的德楞为同语系民族。

二、 德昂族的民族音乐

(一) 格呃

“格”为山歌,“呃”是第一句衬词的发音,也可引伸为唱的意思,“格呃”意为山野间唱的歌。这种山歌一般在野外唱,不在家中唱,当地居民俗称为大声唱的山歌,可独唱也可对唱。歌词内容多为即兴创作。〔格呃〕在德昂族民歌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格呃〕的韵律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语言自然朴实,朗朗上口。

(二) 阿喷

“阿喷”,阿是语气代词,喷是短小,意为短小的歌,流行于盈江、梁河、瑞丽、潞西等地。与〔格呃勒哎〕在野外大声唱相反,〔阿喷〕一般在家中由男女青年轻声对唱,俗称小声唱的情歌。〔阿喷〕所用的曲调基本相同,但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感情交流,则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和适应不同的语言特点在速度、节奏与旋律方面而有所变化。

(三) 赛柯

“赛柯”意即情歌。由男女青年在相聚、娱乐和谈情说爱等多种场合歌唱,可独唱也可对唱。歌词多即兴编唱,内容广泛,从身边事物到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几乎都能歌唱,语言朴实生动。曲调流畅明快,节拍常根据语言和情绪需要加以变化。多为徒歌,也可使用玎琴伴奏。

除此之外,德昂族还有许多风俗性的歌曲。如婚礼上演唱的〔格坎〕,跳水鼓舞时唱的〔水鼓调〕以及儿童唱的和妇女哄小孩时唱的儿歌等。儿歌大多具吟咏性,旋律性较弱,音乐类似说快板。

三、 德昂族民族音乐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德昂族民族音乐的现状

2009年12月7日―23日跟随王群老师以及同事一行3人前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为期16天的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音乐文化现状调查。

一路上,我们聆听了关于杨忠平(省级民间艺人)在传承德昂族民间文化的一些事迹,他执着的追求实在令人感动。据杨忠平介绍,德昂族的葫芦丝音乐有三种曲调:山歌调、串姑娘调和流泪调。然而,德昂族民间葫芦丝的这些古曲调,现仅有部分中老年人会吹奏。

户弄村主要流传的民歌是:“阿喷”、“赛柯”、“交后不拉”。可是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这里的德昂族基本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甚至已经被其他民族同化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平时的音乐多数来自于缅语歌曲,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用德昂语言翻唱的流行歌,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慢慢走向灭绝的前兆。

(二) 面临的问题

1、 教育滞后,人口素质提高缓慢

五十年来,国民教育在德昂族地区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当地政策强力推行六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巩固率很低,学生经常辍学。一年150元的学杂费,200元的生活费(半寄宿制小学),对大多数德昂族家庭来讲很难承受。

2、 民族传统文化日益丧失

德昂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很丰富, 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宗教、口碑文化、认知智慧、民风民俗都富有民族特色。当代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德昂族保存族群文化差异的空间越来越小。

3、 民族音乐生存环境差

由于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普遍较差,绝大多数艺人还一直处在自生自灭、散兵游勇的原生状态,不仅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还面临失传和灭绝的危险。一些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遗产正在不断地消亡,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状堪忧。

四、 德昂族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文化保护中的“活态传承”与传统文化不同,民间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是在特定的民俗习惯中,在特定的生活或劳作方式中产生并流传的,它与生活浑然一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生活化是原生态文化首要的、最为本质的特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是不能脱离本身的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必须考虑其地域、历史及生活背景。

民歌保护工作,经过现目前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的理念。过去民间艺术往往是静态抢救,最终都放在了书架上、CD里和博物馆中,变成了化石、文物,其实民间艺术首先应该“活化传承”,要在劳动和生活中活生生地保存下来,尤其应当留住文化的各种表情。所以,建立一套自身的培育机制,把重点放在“人的传承”即“活化”传承方式上,培养和激励年轻人去学先传下来的东西,让孩子们学习先辈留下来的音乐、舞蹈、服装制作、传统工艺、部族史诗、宗教礼仪,把本民族带有标识性的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把民族的血脉原汁原味地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柯琳.整体反观解构整合――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8,(05).

[2]郭智勇.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

来玉智,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上一篇:竹笛中的呼吸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