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的交谈更适用于师生之间

时间:2022-10-24 05:38:24

亲切的交谈更适用于师生之间

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不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很难有效地引导他成为你所希望的人,所以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要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如下棋、听音乐、看球赛、游泳等。平时有空经常与孩子谈天说地,以培养亲情,共享欢乐。与孩子亲近,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能倾吐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事。你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只有被认为是最亲近的人,才愿意敞开胸怀交谈。当然,要取得孩子的信任,你首先必须以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平时大多数时间与孩子相处,应当轻松愉快,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谈与游乐,可以打闹和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认真与孩子说话时,应用信任亲切的目光注视着他,也让孩子看着你说话,因为眼睛的对视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亲切的交谈这种方式,虽然适用于父子之间,但它更适用于师生之间。导师和学生相处时,不能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对学生训话,学生也不能全由导师摆布。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导师教他做的事,他也要习惯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权衡。这样一来,导师的训诫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深,学生也就会乐于读书,乐于接受引导。当他看到自己拥有了一些知识,有资格对事情发表评论,大家谈话时他居然也能加入,他的评论居然也会得到赞成和回应时,他就会从中获得乐趣和自信,就会重视知识。尤其是和他谈到道德、礼仪方面的事情时,应该把事例交给他,由他来判断。

用这种方法来启发儿童的悟性,是念格言的办法无法比拟的。无论你把格言解释得多么明白,其效果都比不上运用实际的例子。儿童运用道德上的规则去判断过了,就能自然而然地记住那些规则,而且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执行。道理如果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接受的,它就会连同那些作为证据的事例一起,存在孩子的心里,而抽象地用话语来说明道理,至多做到对事物进行一种描述,称不上是事物准确的影像,很快就会被忘却。孩子如果对事情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又有适当的时机和导师一起讨论,那他对于礼仪和正义的标准,一定会理解得更加透彻,对于自己被教导应该做到的事情,会有更鲜活更持久的印象,这种效果比起一味默不做声、漫不经心、昏头昏脑地听导师宣教,有着天壤之别。而另外一种办法:碰到任何事情就吹毛求疵地从逻辑上剖析一通,再滔滔不绝地来上一段雄辩,就更不行了。

两种不正确的方法,一种把精力花在一些肤浅而不着边际的空谈上,一种则教人耍嘴皮子争斗,都会破坏一个人的判断能力,使人不能遵循正确的逻辑去推断事理。凡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心智负责的人,对这两种方法都应该警惕和避免。

(摘自《约翰·洛克的家庭教育》,【英】约翰·洛克著,海鸣译,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漫话》是他的主要教育代表作。

上一篇:一个实验 多种设计 下一篇:海伦·凯勒毕业于哪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