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句中的“使”和被省主语

时间:2022-10-24 04:50:15

在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苏武传》一文时,文中第二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一句的注释(“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1]让笔者产生了疑问。

首先,“发、使、送”三个动词连用表达相近意思的现象在文言中不多见,而且这与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相悖。在该注释中,与此三字对应的动词“打发派送”是“打发”和“派送”两个词,还是“打发”“派”和“送”三个词?表述不太清楚。而教参译文则意译为“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2],落实到动词便是“送”了。既然如此,一个字能说清楚的问题为何要这般唆呢?难道“发、使、送”真是三个动词?真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吗?《古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古代汉语》中与这三字相关的义项分别是:发:本义是“把箭射出去”,引申为“派出、派遣”,现代有双音词“打发”[3];使:作动词有“派遣、命令”之意,作名词是“使者”;送:有“送行、送别”之意。

不妨看一些与“发使送”相似的结构:“单于使使晓武”(本课),“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乌孙使使献马”《汉书・西域传》,“使使遮玉门关”、“天子使使告乌孙大发兵击宛”《汉书・李广利传》,“汉遣使使匈奴”《汉书・李广苏建传》。此六句中,加点的第二个字“使”均为名词“使者”。而与“发使送”相同的结构还见于《史记・苏秦列传》:“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汉书・西域传》:“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昆莫年老,国家分裂,权力不能集中,于是派使者送张骞回国,趁机献马数十匹作为报谢。其中“使”均为名词“使者”,由此可以推断课本注释“发、使、送都是动词”是欠妥的,此处的“使”应为名词“使者”。

那么,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即被省略的主语到底是谁?课本注为“汉”,而熊雨娃《〈苏武传〉注释商榷》、卢正雄《〈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注释质疑》均认为被省略的主语应是“匈奴或单于”。就连戴逸先生主编的《汉书全译》也译做“正当要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时”[4],这里的主语显然是“匈奴或单于”。

笔者认为要弄清本句的主语,先要理清课文1~3段的叙述方法。若全按顺序理解,第二段开头很容易被错误地认为“(匈奴)方欲发使送武等”,因为第一段已交代“既至匈奴”并完成了出使任务,理所当然要被送回国了。其实不然,第二段中有“会武等至匈奴”(正赶上苏武等到匈奴),由此可知,本段并非全是顺叙。教参一句“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5]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此段缑王的身份、谋划不正是插叙吗?因此,笔者认为:被省的主语是“汉”;“(汉)方欲发使送武等”和匈奴国内缑王等策划谋反,计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是同时发生的。从后文“会武等至匈奴”,虞常私见苏武手下副将张胜,寻求外援;“后月余”缑王等欲动手时事情败露,苏武受牵连可看出,缑王等的“谋反”实际并未行动就被扼杀在摇篮中了。不是部分论者认为的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苏武等人的时候,缑王等节外生枝,导致苏武等滞留匈奴。

有些人坚持省略的主语是“匈奴”而不是“汉”,关键还在“使者”身上。这是把“使者”当成了兼语,“打发使者去送苏武等”,这里的“使者”无疑是“匈奴国内的使者”。卢正雄先生认为:“苏武等人已经到了匈奴,并且拜见了单于,奉上了厚礼,但由于匈奴王‘前倨后恭’,使苏武等人大失所望,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归汉――怎么可能还要汉朝再送他们出使呢?只能是匈奴打发使者送了。”[6]其实不然,此处的“使者”既不是“汉朝的使者”,又不是“匈奴国内的使者”,而是第一段已交代的“匈奴使留在汉者”。原因有二:(一)第一段汉武帝为答单于善意,“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即皇帝所遣使者拿的信物,《汉书・张骞传》中就有“然骞持汉节不失”。此次出使苏武就是使者,汉当然不会再“发使送武等”。(二)缑王等人的行动是在“后月余”败露的,按前面诸君的说法,既然“(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苏武等回国”,为什么还要等“月余”呢?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所以,这里的“使者”应该是第一段已交代的“匈奴使留在汉者”,而“发使送武”则是一个由“发使”和“送武”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主语都是“汉”。这也正是课本遮遮掩掩又不厌其烦地注解为“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原因。之所以将“发”译成“打发”而不是词典里的“派遣、派出”,是因为汉不能派遣扣留的匈奴使者,便巧妙地用了王力“现代有双音词‘打发’”的解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方欲发使送武等”的注释应表述为:“(汉)正要打发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别苏武等人的时候。发、送为动词,使为名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M].人教版,2006,62.

[2][5]教师教学用书[M].人教版,2007,124、120.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9,578.

[4]戴逸,主编.汉书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2505.

[6]卢正雄.《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注释质疑[J].邵东教育网.

上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初探 下一篇:重视语音教学,防止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