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重视“大学精神”建设

时间:2022-10-24 04:38:04

大学应重视“大学精神”建设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之地,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并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承担着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任务,促进人类幸福的巨大荣誉。

“精神”一词虽然被我们广泛运用,但其意义也同样存在着模糊性、混沌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精神”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指宗旨、主要意义。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指的就是第二重意义,即通过关于大学产生、变化以及沿革的历史考察,发现大学的真正旨趣和意义价值所在。

一、大学精神与人类理想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之地,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并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承担着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任务,促进人类幸福的巨大荣誉。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大学的精神,首先从人类终极理想层面去审视它的内在含义是其必然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大学素来享有“学术殿堂”的美誉,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尊敬与推崇。究其原因,大学生在大众眼中被视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人类终极价值的典型代表与先锋力量。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并不可能真正实现,但是西方自古希腊时期起,上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历康德、席勒、黑格尔,下承哈贝马斯等,都充分肯定了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具有无限趋向和接近“真、善、美”的可能性;而在传统的中国,儒家的整个教育理念就是以“仁”为核心,要使人称之为圣人、神人,即为有德性的人。

柏拉图认为,理性(智慧)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对智慧的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智慧”(sophia)在柏拉图时代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中的知识、智力、技能体系等十分复杂的系统,而是哲学(philosophy)。哲学家就是智慧的化身,应当成为“理想国”的国王,即“哲学王”;一个国家只有由哲学王来统治才能造就一个分工有序、人民各安其业的理想的国家。柏拉图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指出知识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学者。在柏拉图看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实则是虚无飘渺的,它是“理念世界”的投影;而“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真实的存在,真正的“真”同时必然是善的、是美的。因此,真正的智慧并不等于某种专门性的技能或才艺,而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也就是对“真、善、美”的认识,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表现。柏拉图对教育理念的卓越贡献也正在于此,是他第一次把“真、善、美”作为人类终极理想与高等教育的宗旨等同起来。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一样高度重视教育,但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现实的经验知识。一方面,他认为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切事物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把教育区分为“偏狭的教育”与“自由的教育”两类。“偏狭的教育”指的是某种专门性技能或手艺的培养教育;而“自由的教育”则教授的是那些陶冶心灵、养成德行和供闲暇时理智享用的“自由的学科”。“闲暇”的真实涵义在于人精神的愉悦与灵魂的净化,在于一种有德性(virtue)的生活。而且他所谓的“自由的学科”如诗学,最终都归向于德性,德性是人类生活一切目的中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与柏拉图一样,把至善与教育理念紧密联结在一起。

“真、善、美”作为一种终极价值,虽然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涵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指引性的精神力量之于人类的生活,其地位几乎可与宗教的信仰相比肩。高扬“真、善、美”的人类终极理想并把它与高等教育“捆绑”在一起,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学者和学派中也能体现出来。孔子儒学的核心概念是“仁”。在儒家看来,“仁”就是社会的终极真理,“仁”就是善,“仁”也表现为“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就教育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此,朱熹注解道:“大学教人的方法第一应当用功,使得自己明白仁义礼智固有的德性。第二应当推己及人,使得天下的人革除旧时恶习,也有维新振作的气象。第三应当使得己德没有不明,民德没有不新,脚跟立定在极好的地位,不被外界引诱。以上诸事,就是大学的纲领。”其中,“德”字贯穿在全部三个要点之中。因为“仁”与“德”自古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及学者关注的重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作为一种人类的终极理想,我们很难用简短的概念来界定“真、善、美”的涵义。如果孤立地去看待“真、善、美”,片面地理解它们的涵义,那么,就难以恰当地理解大学的精神。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古希腊人对灵魂的崇仰正是昭示了对人精神力量的肯定。在近代,马克思同样看到了这一点:根据唯物主义辩证观,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二、大学精神与人

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上看,大学教育自始就是“精英教育”。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如此,中世纪亦如此,即便在当今世界,大学精英教育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逐步确立,随着社会大众素质的整体提高,公平、正义等要求便日益摆在了整个社会面前。这种要求本质上也是“真、善、美”的人类理想的内在要求,而全世界公平与民主的社会进程则无疑昭示了我们的社会正向着终极的人类理想逐步靠拢。然而这一要求就大学教育而言,必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必须在两个层面上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全面的人的素质的发展。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同时提出了所有人都应当受到完善教育,所有人都通过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而马克思则是更本质地看到了自古代以来人类社会中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以一种分析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人的潜能划分为多种因素,如德、智、体、美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的全部潜能获得完整的、和谐的发展。所谓“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并不值得推崇,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动物,因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单一个体就能完成社会活动的。如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必须依靠团队的协作才可能实现。因此,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品格修养、礼仪修养、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教育以及对人生的规划与管理等等。唯有如此,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以及工作领域取得长足发展。这一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十分突出,使得我国的大学生呈现出“高分低能”等现象,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随即被社会淘汰,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仍是按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划分形成了“专才”教育模式,这种大学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专才”。相反,虽然有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但当前的大学学习氛围是自由的,大学课堂的形式是开放的。除了专业必修课外,现阶段的高校还开设有丰富多样、范围广泛的选修课程以及第二学位课程,使得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选择相应的科目。

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全面的人进行全面发展的概念也随之提出。但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表现为一种“精英式教育”,是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虽然东西方教育在现阶段仍不具备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大学教育的机会,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都在努力地朝着全民教育、普遍教育、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最终指向是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未来的大学教育无疑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任务和目标的,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又能丰富、增长见闻,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提供的一些资源以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所有高校以及在校学生都应考虑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与校

园文化

很多大学生可能会认为人类的终极理想以及教育模式的优劣问题与自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将这些问题具体化为大学校园文化则显然是与大学生们息息相关、时刻相连的。

大学校园文化,指的是赋予某所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是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被全校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具体化、特殊化的优秀教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这一独具特色的校训集中地反映了哈佛大学对伟大的、传统的、永恒智慧的执着信念;同时,它也强调了追求真理为其最高的原则。耶鲁大学则以“争取个体独立、捍卫学术自由”为其学校训言;麻省理工学院则是“追求卓越、挑战极限”;霍普金斯大学则以“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为箴言。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会上,著名古典文学家、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北大之精神,在于前进,在于自新,在于涵容,在于博大,而甚异于后来之蔑弃祖国文化精髓而盲目追求‘西化’之识见与施为也。”可见,这些一流大学的校训既是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与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的结晶,又是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勇于追求梦想得标志。也正是自身独特的、个性的、专属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著名学府始终保持着无穷的活力。

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因而不间断地默化、净化、升华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气质、人格和境界。清华大学校长刘达在80年校庆的演讲词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你最留恋清华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留恋的是清华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具体可感且极具力量的。它具有导向、驱动、凝聚、陶冶、规范和辐射的功能。一种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化为一种内聚力、驱动力、感召力、生命力和创造力,起到激励情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上一篇:准妈妈妊娠缺钙膳食调 下一篇:关于健走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