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情绪化,回归教育本原

时间:2022-10-24 04:29:12

远离情绪化,回归教育本原

在面对学生时,教师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利己利他的,既能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学识、修养和风度,又能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智慧的教师在面对特殊的教育情境时会随机应变,常常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由衷地信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一位教师不想达到这样游刃有余的教育境界。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智慧不足,常常有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走向了情绪化,打学生就是教师情绪化的一种表现。

教师产生情绪化的原因

导致情绪化的原因在于发生的事情与一个人的期望和喜好相悖。作为教育者,教师难免会对学生有期望,喜欢学生都有好成绩;喜欢班级秩序井然,学生都认真听讲;喜欢自己在学生面前很权威,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喜欢学生不撒谎,不小偷小摸,男生不欺负女生……当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和喜好相吻合时,教师的心态会很平和或者很愉悦。当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和喜好相悖时,比如上课乱说话或睡觉、成绩极差、受批评时顶嘴、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等,个别教师就会因陷入情绪化而失去理智,甚至动手打学生。

情绪化即是愚蠢,因为结果不好。

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远离和躲避教师,把学校生活视为一种痛苦。有教师认为,采用打的手段可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背单词背不会,教师打学生手心,学生下次就不敢不背会,于是提高了学习成绩。这就是所谓的不打不成才。这种教育观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孩子们不努力学习,用打的方式逼着他们努力学习,他们自然就学习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一个落下很多功课、根本跟不上进度的孩子,也许他很努力学习也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从而摆脱学习不好的困扰。即使对那些只要努力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同学来说,这种所谓好的教育效果也是“杀鸡取卵”式的,因为学生是出于恐惧而学,学习变成了一个受压抑和忍受痛苦的过程。这种短期内提高成绩的做法很可能彻底毁灭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第一,它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粗糙,从教师这里学会一种忽视他人心理感受、只追求自己想要结果的与人相处方式。强者可以用武力的手段来让弱者顺从,这种生活经验会成为一种潜意识积淀在学生心中,一旦有合适的情境让他们成为强者时,他们就有可能同样采取武力手段让弱者臣服。第二,它可能会让孩子因为心灵受伤而变得胆怯、畏惧、压抑,在人际交往中显得退缩、自我封闭、不自信,从而导致孩子生活在阴影里。而且,打过学生之后,师生双方再次彼此面对时,教师往往会感觉尴尬或者负疚,学生往往会心怀怨恨或者恐惧,教育便不可能再像春风化雨一样自然、美好。

人们常说:“打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打,表现出的是教师体力上的强大和心理上的软弱。一个人陷入情绪化,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他的弱有四点:一是内心缺乏包容,不能理智地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些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甚至学生上课敲一下桌子、未经允许离开了座位、向家长撒谎要钱,都会导致他火冒三丈、不能自制。二是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行为。一个人的表现在我们看来再不正常,背后也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理由。问题孩子也是一样。换位思考一下,或者相信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有他的道理,教师就不至于动辄起情绪了。三是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教师自嘲,说自己打学生是因为“黔驴技穷”,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了。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无异于饮鸩止渴。教师需要思考怎样与学生和谐沟通,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要在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上下功夫。四是不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作为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这都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在知识和心智两个层面成长。教师的心应该是很安定、很平和的,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多正面的影响。内心越是强大的教师,面对教育困境或者突发事件时表现越沉稳。他的心情不会轻易为外界所左右,他更不会动用武力去压制对方,因为他有能力、有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成为自己心的主人,不能让自己的情绪被学生牵着走。

消除情绪化的“自力”方法

情绪化是魔鬼,会损害一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让教师远离教育的本义,把教育变成发泄个人情绪的不当行为,伤人害己。

消除情绪化无疑是一个智慧的选择。怎么来做到呢?

教师的情绪化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生了一些与教师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有可能是持续发生的,比如所带的班级纪律不好、成绩不理想;也有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比如班里的一个男生打了女生。第二阶段是教师对这些事情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解读,得出与自己的期望和喜好相悖的判断,由此产生不良情绪。情绪化常常看似由某一件事直接导致的,但这件事往往不是教师发作的全部原因,而只是一个导火索,它“点燃”了教师内心积郁的不良情绪(一般来说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比如一个班主任因看到学生上课敲桌子而打学生,原因可能在于他对班级纪律不好、成绩不佳的状况感到无能为力,或者对这个学生一贯迟到、不交作业、上课接话等积累了大量不满情绪。学生敲桌子只是一个导火索,而绝非教师情绪化的根本原因。

消除情绪化从初始阶段做起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把不良情绪扼杀在摇篮里,那么,当一件令自己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时,可以采用消除情绪化三步法。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张老师教八年级,班里一贯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小明,某天打了女生小玉。小玉哭着向张老师告状。小明平时就给班里制造了不少麻烦,成绩又总是拖班级的后腿,现在竟然欺负女生!“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张老师此时最愚蠢的做法就是怒火中烧,不由分说地对小明诉诸拳脚,以解心头之恨,替小玉讨回公道。如果张老师这么做,有可能导致小明受伤,家长打电话告到学校或者教育局,甚至把事情捅到报社和电视台,最终会让张老师后悔莫及。

一个智慧的教育者,当然会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处于生气状态的张老师该怎么来消除情绪化呢?

第一步:接纳现状。小明打小玉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不可改变,首先接受它。

第二步:分析原因。小明为什么打小玉?是不是小玉骂小明了?是不是小玉以优秀生自居,向小明表示鄙夷,惹怒了他?是不是小玉做了别的什么事情,让小明无法忍受,导致他动手?要弄清楚原因,就要和小明深入交流,了解具体情况,知道他当时的所思所想。把原因弄清楚,才能着手处理问题。

第三步:找出对策并执行。男生打女生,无论怎么说都是错误的。怎么样让小明从此不再犯此类错误呢?可以给他讲人们常说的:“好男不和女斗。”打女生,无论自己多么有理,在别人眼里都会变得没理,甚至会让人看不起。这会让小明后悔自己的冲动。假如小玉是因为成绩好而看不起小明,可以给小明讲:“成绩好没什么可骄傲的,不就是学出来的吗?你脑子一点都不比她差。争口气,学出个样子来给她看看!老师可以帮助你……”这样会让小明内心感觉很温暖,或许可以把坏事变成小明学习进步的契机。

消除情绪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坦然面对问题、专心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心思放到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这是智慧的做法,因为它会有好结果,会让事情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走。

消除情绪化的“他力”方法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单靠个人的力量来消除情绪化是比较难做到的。我们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改掉坏脾气花了许多年时间。人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多力量大!”如果教师下定决心告别情绪化,就可以考虑和学生建立“反情绪化同盟”。在学生的监督和帮助下,教师消除情绪化会变得相对轻松。

学生是教师情绪化的受害者。“他力”方法的原理是:在教师因情绪化带给学生伤害后,要给学生一定的精神补偿,以将不良后果减至最小。具体的操作可以是这样的:

教师向全班同学公开承诺,以后保证不在同学们面前发脾气。任何一位同学看到教师生气了,都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您生气了!请您平息下来!”在学生的提示下,如果教师没有动真气,是可以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些情绪化并控制住自己的。生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话停不下来。如果教师没有生气,马上可以转移话题或者继续讲课。如果教师宣泄情绪的话停不下来,那就表明自己真的生气了。生气之后,必须接受惩罚。具体的惩罚措施可以师生共同商议决定,以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为原则。比如:教师对某个同学发脾气,可以罚写出这名同学的二十条优点并在班里朗读,可以买一本这名同学喜爱的书籍送给他,或者给这名同学写一封道歉信等。对全班同学发脾气,可以罚写出全班同学最近的十条进步在班里朗读,可以罚自己独立打扫教室卫生一天,或者让全班同学少写一次自己所教学科的作业等。在承诺之后,教师一定要说到做到。如果“耍赖”,明明生气了还给自己找理由,那不但会让自己无法进步,还会导致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人常说:未雨绸缪。为了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尝试两个做法:一是自己准备一个情绪记录本,每天记录自己什么时间起情绪了,反思起情绪对自己和学生造成的伤害,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在班里设立“情绪委员”职位,由一名学生专门负责在一个本子上记录教师的情绪状态,并每天反馈给教师,教师再针对反馈写出必要的解释。这个反馈本可以随时让全班学生阅读,它实际上相当于开通了一条师生交流的渠道,便于学生及时了解教师的烦恼和心思,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搞好学习、处理好同学关系等。

教师按照消除情绪化的“自力”和“他力”法坚持做下去,就会逐渐远离情绪化,逐渐成为心态平和、从容不迫的人,最终达到“我的心情我做主”的精神自主状态。而教师这个逐渐远离情绪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最好的榜样教育,会让他们从中受到熏陶。

(作者博客网址:http://)

上一篇:浅析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论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