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园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4 03:19:00

新入园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 为了解我园新入园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性教育策略,对我园新入园116名幼儿采用广州协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幼儿心理健康问卷进行测试并运用城市幼儿常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每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在动作、情感与意志、语言六个领域发展较好,认知能力、社会性、生活习惯领域存在一定问题。幼儿园、教师、家长要达成教育共识,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到七岁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语言、性格、动作、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新入园的幼儿是从家的无拘无束到真正意义学习规则的开始,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点,所以此时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如何,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影响整个幼儿时期乃至整个人生。而前人对幼儿的研究是整个3~7岁时期,很少有对新入园幼儿进行研究,为了对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策略教育培养,也为了给其他幼儿园或家庭提供教育参考特做此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3~4岁幼儿心理健康问卷,本问卷由广州协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参考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特编制的幼儿心理健康问卷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而成,可用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诊断。该问卷有:动作、认知能力、情感与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六个领域,还建立了城市幼儿常模,基本可以反映幼儿心理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调查问卷是家长问卷,采用集体施测,将116名家长安排在我园安静、温度适宜的多功能厅进行问卷测试,严格按照指导语要求进行测查,共发放测试问卷116分,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男孩54份,女孩62份。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别从男孩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达标率、女孩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达标率、男女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未达标率比较、总体阳性发生率方面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一 男孩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达标率。

[领域\&动作\&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达标率\&89%\&78%\&85%\&65%\&69%\&96%\&]

表一表明:男孩在六个领域中基本达到幼儿城市常模标准,但在认知能力领域,社会性领域、生活习惯领域没有达到城市常模的幼儿较多,分别是78%、65%、69%,而动作、情感与意志、语言领域幼儿心理发展较好,分别是89%、85%、96%

表二 女孩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达标率

[领域\&动作\&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达标率\&81%\&75%\&87%\&61%\&65%\&97%\&]

表二表明:女孩在六个领域中基本达到幼儿城市常模标准,但在认知能力领域,社会性领域、生活习惯领域也是没有达到城市常模的幼儿较多,分别是75%、61%、65%,而动作、情感与意志、语言领域幼儿心理发展较好,分别是81%、87%、97%。

表三 男女心理健康水平城市常模未达标率比较

[领域\&动作\&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女孩

达标率\&19%\&25%\&13%\&39%\&35%\&3%\&男孩

达标率\&11%\&22%\&15%\&35%\&31%\&4%\&]

表三表明: 男孩女孩在六个领域中未达到城市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百分率有着基本相同的趋势,均集中在认知能力、社会性、生活习惯领域。

表四 男女孩总体阳性发生率比较

[领域\&动作\&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阳性率\&15%\&23.5%\&14%\&37%\&33%\&3.5%\&]

表四表明:新入园幼儿总体没有达到城市常模的概率分别是:动作领域有15%的孩子有阳性症状;认知能力领域23.5%的孩子有阳性症状;情感意志领域14%的孩子有阳性症状;社会性领域37%的孩子有阳性症状;生活习惯领域33%的孩子有阳性症状;语言领域3.5%的孩子有阳性症状。

四、分析讨论

1.原因分析

(1)通过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核心家庭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核心家庭就是由二代人组成的家庭,主要由父母和没有结婚的孩子组成,也就是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的延伸特点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而我们的父母及祖辈是最疼爱孩子的,这样孩子就会被剥夺自己做事的机会,事事有大人给做,同时给予孩子过度保护,从而使婴幼儿时期的活动机会被善意的剥夺,使幼儿活动过少,对外界接触过少从而形成这样的测试结果。

(2)我们的民族是最注重学习的民族,我们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从小就开始了智力开发与学习,注重孩子的语言训练,也注重孩子的认知能力训练,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有的父母方法欠妥,所以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3)社会化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幼儿在和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标准的过程,需要通过和其他小朋友、和不同层面的成年人、和大自然的接触来实现,而现在家长过度保护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少,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出现缺失。

(4)由于幼儿入园前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家庭,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研究发现,现在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年轻的父母都为生计奔波,能有一定时间陪孩子的,或者能花一定时间陪孩子的父母并不占很大比例,相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保姆看的确是很大比例,而老人看孩子对幼儿是溺爱有加,而习惯的培养、规则的建立、是非的分辨严重不足,也是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2.教育建议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年轻的父母要花一定时间来陪孩子,这段时间除去培养训练幼儿的智力外,还要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到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接触,消除幼儿的陌生感,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同时让幼儿参加不同的肢体活动,如跑、跳、快走、秋千、平衡木、球类、跳绳、蹦床等促进孩子动作协调发展;其次年轻父母要无条件的爱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尊重孩子,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及其所做的事情给予反馈,告诉孩子做得对与错,好的及时肯定确认,不好的予以纠正。因为幼儿期记忆能力有限,需要几次才能有效果;第三、父母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用过的玩具整理整齐,尊敬父母、长辈,见到不同的人问候语等;第四,父母还要从幼儿期训练孩子的意志能力,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鼓励幼儿把事情做好,同时表扬,这样幼儿就会养成坚持做好事的习惯。

(2)入园是孩子第一次脱离家庭的小环境进入儿童小社会的大环境,是孩子融入社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必经之路。幼儿园对幼儿成长起关键作用,因此,幼儿园要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持续的教育训练。

第一,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正处在“分离焦虑”期,会有来自很多方面的不安心理,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要与幼儿互动,要留有供幼儿参与的空间,如墙面上的笑脸娃娃,就可以贴上孩子的照片,并鼓励孩子们来园时就像照片上的笑脸娃娃一样高兴。还可以将孩子的点滴进步绘制成相应的小图标装饰在幼儿可以看到的墙面上,使幼儿感到轻松、温馨,安全。教师要宽容幼儿此时的一些哭闹或其他一些过激行为,对适应环境的能力稍差的孩子,适度的满足幼儿皮肤饥渴的需求,如抱一抱、亲一亲,尽快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更快的建立归属感。

第二,交往是幼儿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针对新入园孩子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老师可以请大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同时利用游戏帮助幼儿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引导幼儿学会日常交往的语言,如: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我叫xx”“有空来我家玩”;协商语言:“给我看好吗?”抱歉语言:“对不起”;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帮助孩子扫除在活动中出现的障碍,使孩子掌握交往中的规范。

第三,幼儿期的所有教育训练活动都以游戏为载体,并且在群体游戏中效果会更好。幼儿园要为幼儿开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心理需要,同时培养幼儿集体规则意识、让幼儿学会相互合作、交往;相互谦让、关心他人的品质。

幼儿在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每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用耐心对待每一名幼儿、细心真正的关心了解每一名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和策略,建立幼儿园、教师、家长的沟通渠道,达成教育共识,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徽.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策略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7期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瑾.消除托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初探.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作者简介:

吴凤霞(1978.2~ ),女,河北滦南县人,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上一篇:《打造快乐数学课堂》初探 下一篇:技工院校《管理学》教育意义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