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训练:卓越法律人才理念的践行

时间:2022-10-24 02:31:16

职业化训练:卓越法律人才理念的践行

问:自1978年恢复法学专业招生以来,尤其是最近二十年,中国法学教育日益繁荣昌盛。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人们亦充满了担忧。作为清华法学院的教学副院长,您认为中国法学教育面临怎样的困境?

答:中国当代的法学教育从无到有,取得的成就不容否认,这一点不用多说。但是,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繁荣”主要体现为法学院数量的增加以及法学院赖以存在的学生人数的大幅扩张,法学教育呈现的是一幅“”的景象。我这里说“”,是说法学教育的虚假饱和,因为其中有一部分仓促上马或者改制的法学院系和专业本身并不具备从事法学专业教育的条件,还有一部分够“条件”的法学院校,在教育理念上、培养方式上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或者说教育理念和思维有待转变。

同时,随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大大增加,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加了,而就业压力的增加反过来又影响到法学院日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法学教学质量。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论本科生、研究生几乎都要花费一年左右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或者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如律师证书、会计师证书等),或者在各种机构实习(非教学计划之实习)以获取就业需要的相关经历,或者奔波于就业市场。对于学校的课业,学生往往处于应付状态,上课反而成为学生的“兼职工作”。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法学院学生本该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所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实践脱节,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就业率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从目前就业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对现在的毕业生质量颇有微词。最近,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您对该计划是如何理解的?

答:首先要说的是,这个计划的启动适逢其时。现在所谓的就业“饱和”,也是虚假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表面上看,社会上似乎不需要那么多法律人才,但事实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依然缺乏。

卓越法律人才所具备的特征应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具有厚实的法学专业基础,具有处理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解决国际法律事务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

从历史上,法学这门学科从罗马法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博大精深、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法科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其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前提条件。法学教育主要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为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学习法律的目的在于执业。可以肯定地说,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法科毕业生从法学院毕业后应当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法科学生走向社会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是他个人的失败;如果一个法学院的学生皆如此,就是这个法学院的失败;如果整个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都是如此,那就是法学教育的失败。说到“具有解决国际法律事务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从专业和素质上讲,仅能从事一般性的法律实务工作,对于解决高端法律问题的能力欠缺,尤其是缺乏应对和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素质和能力,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掌握话语权也是“卓越工程”要实现的很重要的目标之一。由于法科毕业生从事的是法律事务工作,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如具有较高的人文知识和素养。除此以外,他们还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如经济学、财务会计、金融与企业管理等。作为一个法律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具有良好的品质,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体上说,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的领导人才。这里所谓“领导型人才”并非指官职的大小,而是就其素质和能力而言。我们的法学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相对而言,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方面就差一些,在涉外和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就更弱一些。

问:您特别强调了还处于薄弱环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应该怎么理解?

答: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文件中提到的“应用型”提得很好。从实际需要上看,法学教育更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化的训练。所谓职业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法学院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法学教育存在的基础。比如当事人来咨询,会先介绍案情。但当事人没有受过法学院的专业训练,讲述的条理不会太清楚,既要从“云里雾里”发现问题,同时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将事实叙述清楚、完整、准确,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这个要求,没有经过职业化的训练,是难以实现的。此外,就法论法提出解决方案只是一个比较浅的层次,法律工作者应该提出更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在课堂上经常和学生讲,法学院的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只会告诉老板这件事情法理上不通,那件事情法律不允许。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应该是智囊型人才,要充当诸葛亮的角色,要能够在法学思维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老板的决策提供参考。当然,这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功力,不断提高修为。

问:那您说的法学的职业化训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识教育有没有冲突?

答:法学教育恰恰就是一种通识教育,法学院本科生是不分专业的,即便一些政法大学设置了不同的学院,但法科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法科学生专业外的知识拓展和素质能力培养,譬如人们常说的人文素质等。

我们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必须以专业为前提,舍弃了这个前提也就谈不上通识教育。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法科学生从法学院毕业后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大而化之。在这一点上,法学教育与工学教育特别相似,或者说,根本上是相同的。譬如,有些学建筑的学生从建筑学院毕业后,可以就建筑文化大谈特谈,但却不会设计一栋结构简单的楼房。法科学生毕业后,需要解决的是法律事务问题,面对的是人的生命财产,岂可学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所谓理论要联系实际就是这个道理。

问:您的意思是还是要回归到“职业化”的方向上,对吧?

答: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实就是职业化教育。法学教育不仅学习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注重能力培养,要注重技能训练。包括课堂的案例教学、校外的实践教学以及法学诊所和模拟法庭的训练,都是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技能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法学院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很重要,譬如法律写作与法律推理这样的课程。我们的学生可能满腹经纶,但却不会制作法律文书,岂不悲哉。法律是经验,法律也是理性和逻辑。法科学生在逻辑分析能力也应获得良好的训练。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法学是文科,姑且不论这一认识是否正确,但将法学教育引入经院式的纯理论化的道路实在无益于法律人的培养。法学教育不具有“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怀,而需要借助于工科背景,强调法学教育的理性、工具、经验与实验,将工科的这种训练思维和方式引入到法学教育中,才是法学教育的出路。

上一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让电教媒体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