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培养的二维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24 01:43:00

基于设计思维培养的二维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二维设计构成课程是研究设计构成中三大重要元素――形态、色彩及二维空间构成原理的基础课程。在基础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文章试图从设计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的培养及设计过程梳理等方面入手展开本课程教学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设计思维 二维设计构成 教学探索

一、设计构成再认识

“设计构成”一词里既有设计又有构成,设计在先,设计的方法是通过构成的形式、法则、原理设定的。构成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单元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重新组合为新的、有意味的形态。从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设计构成并不仅仅是对构成形式法则的研究,其是一种形态分析方法,强调分析、归纳性,探求形态、色彩、空间各元素之间的组织、构成、协调等关系,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又是一种创造方法,其强调创造性,不同于以往学生在进大学之前的素描、色彩是依据物体对象原型进行描绘、模仿、变形的造型概念,而是强调造型设计中的突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构成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和实验,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和训练,培养一种创造观念,因此,在设计构成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设计思维培养的二维设计构成课程教学

思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一个人往往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思维。设计思维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创意、灵感、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等。设计思维的训练是学生迈向设计殿堂的第一步,而设计构成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所接触的第一门跟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那么,如何与课程相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从观察入手展开设计思维训练第一步

设计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性,离开了创造性,设计思维就没有价值。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如何让他们从以前在高考美术培训班、强化班惯有的依据物体原型进行描绘、模仿、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转向具有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设计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设计创造通过观察记录,引发联想,进而升华创造。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从观察与视觉的体验开始,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循序渐进,训练、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学会“如何看”,如何从“观察转换到视觉形态的生成”。“如何看”即学会如何进行观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观察是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不会看,不会观察,那么就不会发现问题,也不会解决问题。面对同一对象,你会有哪些“看法”:整体的看与局部的看,静止的看与运动的看(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二维的看与三维的看,习惯性的看与非常规的看……通过不同的位置、角度、视野等方面观察,学生从生活、自然当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时候,一些学生观察的对象一样,但是观察的角度、方法不同,最后获取的视觉呈现也不一样。学生之间在资料分享、交流的时候会取长补短,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及创作灵感。在观察记录阶段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最后视觉形态的呈现不是对拍摄对象的模仿和还原,而是强调创造性。如何从“观察转换到视觉形态的生成”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转换”即再创造。“转换”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打散、重构,打破定式的思维和视角,探索将它发展成为原创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从而进行再设计、再创造。分析、打散、重构建立的过程也是设计创造性思维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视觉设计图库,获取自己个性化的设计语言,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图1是学生从观察到视觉语言分析再到形态语言的创造,以自行车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细节观察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去发现带有生活本质的细节现象,如自行车铰链、车轮等细部结构,再进行形象简化、视觉要素提取,进而从空间形式感上进行再造的设计活动。

(二)设计思维形成过程及思维方法

设计思维是将思维的理性观念、思想、意义、精神等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实现的过程,其包括设计思维的思维形成过程、创新性设计思维组织方法、设计思维形态的整合,等等。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在视觉设计行为实现过程中对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思维状态的整合,通过对视觉造型形态、色彩、空间等要素的推敲、把握,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视觉形态及其综合实践运用,满足人的视觉信息传达行为需求。

在第一阶段强调观察与视觉体验的基础上,第二阶段需注重设计思维形成过程的开发及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收集、调查、分析、解构、突破、重组这一过程来建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较为综合的课题,时间为期4周,课题要求从传统民间艺术出发,选定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文字及图形资料收集,以构成形式法则为依据进行归纳、分析,从而进行形态、色彩的再设计及其综合应用的研究,同时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和探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课题在强调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从造型设计中形态与色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入手,改变以往形态构成和色彩构成课程割裂的问题,加强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第二,在强调课程基础训练的同时,尝试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之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建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概念。此课题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1.传统图形、图案意义及形式构成解析

设计思维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既有艺术的发散联想,又有理性的分析和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都是思维形成的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收集资料相对容易,但如何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往往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解析传统图形、图案意义,从外在造型审美艺术到内在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立足从文化的源头考察传统图形、图案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传统图形、图案艺术形式构成,包括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形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形态、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等,比如形态骨骼,点、线、面要素;编织、结构、排列、组合的方式;色彩明度、纯度、色相及其对比与调和的关系等,通过这样的分析为视觉形态的创造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理性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视觉形态、色彩、空间再设计

此阶段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视觉元素提取,以点、线、面形式构成要素的概念进行分解、提炼;然后是元素重构,将提取出的元素进行各种形式的排列、组合,以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态,这种重构、组合会产生量变和质变,是形态重新创造的过程。分解、提炼――突破、重构,以此再造设计的形态都是思维以后设计的结果,分解、提炼为突破、重构提供了前提基础、创新因素,突破、重构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实质,合理地组织这些创新因素从而进行重构目标形式,这便形成了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一阶段教学重点是将传统图形符号与现代设计构成原理相结合,强调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思维形成的过程。有了前期对图形元素理性思维的解析和归纳,学生在此阶段的工作比较容易找到突破口。图2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尝试,从海南传统黎族图案青蛙纹样中分解、提取元素,分析其形式感,根据现代设计构成形式法则,创造新的形态。元素的重构除了具有原创性,还要求具有视觉审美的形式感。单个元素的重构设计不宜太复杂,相对简洁的造型在各种复杂的组合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单纯考虑形与形的组合关系,到形与色彩的关系,再到形、色、空间组合的综合关系,不同的形态组合关系、色彩搭配关系、空间图底关系将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学生在这一训练中完全不同于以往对物体对象的描绘、模仿,在形态创造及空间形式感上比之前有极大的超越,体验由思维模式的转换带来的设计创造激情。其实,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过程,思维是设计的源泉。从思维过程到设计作品的呈现,我们强调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强调建立思维和工作方法的系统,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的学生最后呈现的结果有些遗憾,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视觉设计的延伸和拓展

不断地延伸和拓展是设计思维中开拓思考线的规律。延伸可以把每一个思考点连接起来,通过交叉、集结产生更大的价值内容。设计思维的拓展可以从纵向、横向、深度、交叉等方面进行延伸,以寻求更完美的设计呈现。二维设计构成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同时更应该学以致用,建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建立从设计基础到专业设计的纵向延伸和拓展,以此从思维意识上建立链接,加强基础和专业设计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视觉形态、色彩、空间的再设计研究之后,并不是设计活动的终结,如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的设计中去才是目的和价值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一块的探索也体现出很大的兴趣,从形态到色彩的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从传统纸质媒介到多媒体的运用都做出了很多延伸性的尝试。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基础形态设计能进行实际的运用时也会非常开心。图3是学生在图2视觉形态、色彩再设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尝试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以及从基础到设计的思维链接。

结语

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完成设计过程的根本,设计的创造力需要不同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得以提高。在二维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中将思维当做一门技巧,与现代设计构成原理相结合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上一篇:试论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及意义 下一篇:设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