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合作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24 01:03:23

小学数学中的合作教学初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合作学习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思考内容。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二 激发学生合作动力

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摆样子、走过场","合作——合坐"……我想这些词汇出现的地方也正如评论者所说,往往是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了培养所谓的合作意识,不管内容有没有合作的价值,滥用合作。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故意设计一些不得不合作才能完成的情景,我想合作学习的出现会更加自然、有意义。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行这个内容时,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副三角尺(30°60°90°和45°45°90°)。当教师提出:你能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学生就很自然的左顾右盼,寻找他的合作伙伴了,同桌之间的合作自然生成。我想,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时,应从真正的合作需要出发,发掘有价值的内容,使合作成为需要,让合作的欲望自然流露,合作的行为自觉生成。

三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在很多课上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老师频频催促:第几小组合作的最快!第几小组也合作好了(表面上是对这一小组的表扬,其实是对其他小组的批评)。此时还没有完成的小组组员之间开始互相催促、埋怨,而被埋怨的学生则面红耳赤,局促不安。还有很多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反馈环节,老师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满足于预设问题的解决,而对出现的新问题则加以喝止;只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表扬小组发言人,而忽略肯定集体的智慧;只要求集体回答,而不检验合作学习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存在片面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四 创设和谐平等氛围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非合作化环境,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主要有如下四点。第一是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第二是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第三是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训练计划,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更需要所有小组成员在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基础上,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的努力而形成。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