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探究

时间:2022-10-24 12:48:06

关于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探究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新兴而又宏大的叙事话语,它不仅在近些年来党和政府的文献中被反复强调,而且还作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成为新时期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本文主要针对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249.2;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18-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县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无法回避的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科学发展进程。应该看到,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引导和调控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多重功能,加强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日益彰显出重要性。那么,究竟如何加强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坚持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基础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如下方面:首先,有利于弥补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不足,更好的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农民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主要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下,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在了解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目标”,较好的实现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其次,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是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提高其利用率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利于促进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的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滞后,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不成熟,在我县的一些农村地区,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非法电子游戏、无证经营等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基础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有活力、有效益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但中央的要求是宏观的、原则的,各地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肯定了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加肯定了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主体。纵观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其经验之一就是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体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逐步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利益诉求。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才能为农民群众谋利益,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是有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央推动、地方贯彻执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切实关注农民的精神需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着力解决当前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认同并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再次,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是因为当前农民文化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分离的历史与现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室、图书室,图书资源匮乏,没有专人专司其职从事文化工作,就算有也是形同虚设,广大农村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报纸、电视,打牌娱乐之外,精神生活非常单一。因此,只有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才能有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这也是发达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取得有益成效的经验之举。

三、坚持培育新型和谐科学的文明风尚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乡风文明”,针对我县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赌博成风、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我县的一些文化示范村通过提高农民的个方面素质,进而培育新型和谐科学的文明风尚:首先,根除陈规陋习,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的长期落后,使传统陋俗有生存的土壤。其次,在有条件的乡镇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培训活动。基层组织要深入考察农村实际情况,以科学常识、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举办群众急需的科技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培育和弘扬质朴、和谐、健康的乡风,倡导家庭和谐、邻里团结、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的淳朴民俗。再次,引导农民形成新型、科学的文明风尚。针对村民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习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具体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广大农民提供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及判断善恶、美丑等的尺度准绳,在农村形成新型和谐的文明风尚,让广大农民共沐现代文明之光。

四、着力激发农村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也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农村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首先,立足我县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地的生动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富源泉。近年来,我县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提取素材,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在类别方面,有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创作者方面,各级文化部门的机关干部、专业人员,以及工人、农民和教师等都可以积极参与。其次,着力于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的中心环节。再次,注重文化传播手段创新。要让广大农民群众便捷地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特别需要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比如,我县计划创建“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缓解了弄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如推出“新华汽车书店”,利用汽车书店这种崭新的形式,把书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还可以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项新兴的学术前沿议题,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这一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几点对策只是针对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所提出的几点建设,考虑的方面可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但是,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把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

[1]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

[2]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

[3]王维.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

上一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集中居住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