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胡 第1期

时间:2022-10-24 12:28:41

儿时的记忆中,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在许多电影的画面中,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常常伴着那催人泪下的二胡之音。二胡悠悠地响起来,眼泪刷刷地流下来。有时候感到,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心思,咋能一下子就被一把二胡给牵走了呢?二胡的弓把一个音符拉得长,那人的心思也就走得远。那马尾巴的弓如果突然一顿,听者的心思也便倏地一沉,不知后面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那音乐一旦流进人的耳朵,你会不由得进入对原野故乡的遥望,对一个人的思念,对苍茫山河的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叹。

二胡的声音不花哨,不轻浮。它不是轻飘飘的风,它的声调基本上是中和之音。这当中似乎就有黄土地上的农民做人的追求,含蓄而不事张扬,平和而不偏激,稳稳当当地往前走。老百姓要酣畅淋漓地宣泄大喜之情,那要靠唢呐清脆的吼叫。让二胡表现大悲大喜那就难为它了。

原先常想,一把二胡,一首曲子,怎么就把上台前一个好端端的人折磨成这般痛不欲生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是对音乐倾心的投入,那叫如痴如醉。首先是人把音乐弄神了,乐曲反过来才把人弄哭了。唉!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

史料记载,二胡的出现是在唐代以后,自宋代起,随着演唱艺术与戏曲的繁荣,二胡、板胡走向民间,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有音乐史家认为,弓弦乐器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二胡便是一例,它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儿拉得一波三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开始往生活中添加一点浪漫的滋味,抑或是一种情调。这情调如今在城市是一种生活时尚,表现浪漫情怀似乎是以音乐王子自居的小提琴的特长。对此二胡不以为然,它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用音乐向普通人叙述一个故事,一段情感经历。二胡的两根弦之所以立着而不像小提琴的四根弦平躺着,那是因为二胡觉得在由内弦和外弦构成的阴阳世界里,能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倾诉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因素掺和。

所以,在任何时候,二胡绝不躺着唱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阅读思考

1.“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是作者对二胡演奏的感受和理解。在文章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传神地表达“悲苦”这种感受的?

【现场解析】针对本题,学生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答题的范围已经限定在第一自然段;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暗示学生要对第一自然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关注不同层次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证“悲苦”这一核心感受的;三是围绕“悲苦”这一中心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筛选有关信息,归纳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其次还要对描写表现事物的常见手法角度作梳理,如直接和间接的,正面和侧面的,外在描写和内在感受的,还有不同感官的感觉等。

【参考答案】(1)描写“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等具体画面来表现“悲苦”。(2)通过写心理感受,从侧面来烘托“悲苦”,如“眼泪刷刷地流下来”“听者的心思也便倏地一沉,不知后面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等。(3)选取虚的角度,写演奏触动的思想活动,从更深层次进一步揭示“悲苦”的内涵。

2.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二胡的历史,是否有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嫌疑?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场解析】首先,辨别该论断的正误必须事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尽管既有乐器本身的横向比较,又有乐器演奏者的纵向对照,但是主旨始终是唯一的,那就是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对二胡的理解和感受。二是需要准确概括第四自然段段意,看看第四自然段段意与全文中心是否一致。其次谈个人的看法应抓住第四自然段的核心语句,即段末总结句“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儿拉得一波三折”。

【参考答案】没有。第四自然段写二胡的历史,实际上还是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作者对它的理解和感受――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儿拉得一波三折,正是它和普通人紧密联系,才具有艺术的穿透力而流传至今,永不衰竭。

上一篇:情趣 第1期 下一篇:第三节 辨别筛选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