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秒钟大《国歌》

时间:2022-10-24 12:17:35

35个镜头,90秒钟——中国“最小”的影片可在编导和观众的心中,它又是“最大”的影片

10月11日上午7:30,北京地质礼堂,离新片《一样的天空》开映还有几分钟,银幕上除了惯常播映的新片预告,忽然反复打出字幕——银幕上出现国徽图案时请全体起立。来自鲁迅中学的800多名师生听命站起时还有些纳闷,但很快就被卷进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掀起的情感旋涡中了:起初全场肃立,不久越来越多的人齐声跟唱,两段歌之间几秒停顿,场内马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影片结束,掌声又持续3分多钟。

高一年级几位男同学说,事先他们并不知道加映《国歌》,但“旋律一起,那么有冲击力的画面扑面过来,不由你不激动,崇高感、使命感挡不住地就产生了,国歌拍成电影,更打动人心了”。

类似的场景在首都其他大影院也经常出现。“十·一”后,逢团体包场或放映主旋律影片,它们都会加映这部国庆推出的电影短片。

选什么代表国家形象?

35个镜头、90秒,如果让你来拍国歌,你会把哪些索材摄入镜头?最先跳入你脑海里、最绕不开的是不是长城、黄河、天安门前华表、圆明园?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选择了黄河壶口瀑布、金山岭长城、圆明园耻辱柱等标志性形象。曾执导《我的九月》《无悔追踪》等片的青年导演尹力担任此片的导演,他的道理是:“电影《国歌》其实就是一部国家形象广告,黄河、长城这些形象符号虽然被用得很泛,但也确实与国歌、与民族形象匹配,最能引起观众共鸣。”

也有被导演拒绝的“资深”素材。比如各个庆典时刻经常出场的欢庆锣鼓,场面喜庆热闹,常被用来渲染气氛。《国歌》也曾打算把它用进片子,可尹力后来还是砍掉了这番敲敲打打,他认为“这种缘于祈雨、祝颂的农耕式庆祝方式与就要迈入21世纪、日益现代化的国家风貌实在不合拍”,于是代之以忙碌的收割机、上海杨浦大桥等更富时代感的场景。

数码技术功不可没

看过短片《国歌》的人都说它好看,但又纳闷:同样是拍黄河、长城这些“老

套”的素材,怎么在这部片子里就更耐看更有冲击力?不单因为编导善于老素材“翻新”,而且不乏新鲜创意,还要归功于数码技术的支持,使这些奇思妙想成为可能。

片中有几个镜头让人念念不忘:钢水浇铸成五线谱,诠释“让我们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圆明园耻辱柱出奇不意地从黄河激流中跃出,呼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歌声中,镜头跃过古观象台一霎间落在立交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灯阵;最后一个镜头更为人称道——从人造卫星上俯瞰地球,镜头牵引着你的目光从太空冲向中国版图轮廓再直插向“地心”,倏地草原上欢呼雀跃的儿童又奔进画面。这组镜头处理得奇异简洁、美不胜收,带给人视觉、情感的冲击力一下子便胜出几筹,远比单镜头的铺排震憾人,心!

尹力称这部片子的拍摄构想是“没有情节交待,以情绪为主”,可又“不能拍得太花哨,不能像MTV,得有与国歌相称的庄重,信息量还得大”,这就得依托数码技术的支持了。他说,“采用数码技术将圆明园石柱同黄河激流结合在一个镜头里,不仅造成影像方面的奇观,单镜头所表现的信息量也增加了。开国大典讲话原来是黑白资料,片中成了彩色,也是经过数码技术处理的。不然,整部片子是彩色,中间插几秒黑白片,观众视觉上会不舒服”。

学美术出身的功底这次帮了尹力大忙,让他在40多位国外数码专家跟前能玩儿得转,恰当的时候提得出明确的指令,影片的后期制作仅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国歌》绝不是一个摄制组能完成的”

《国歌》一片中许多镜头让人眼熟,实际上,它有1/3的镜头用的是电影资料。比如江南造船厂巨轮下水、南海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资料来自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开国大典用的是中央档案馆馆藏的前苏联资料;东方红三号卫星上天的拍摄多亏了航天部二院协助;为“搜”出最佳的国庆阅兵镜头,尹力“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看了60本胶片,摇片摇得手到现在(几星期后)还疼”。

片中2/3的镜头实拍,只用了一个月。因为是拍国歌,摄制过程中摄制组遇到一路绿灯,还经常受到格外关照。拍圆明园耻辱柱,需要在石柱后面搭建二十几米高的铁架以便悬挂蓝色幕布,负责施工的城建集团听说是拍国歌,专门开了动员会,还派了突击队,现场160多人,拍了16个小时,反映到片中的镜头只有1秒半。

拍国歌自然少不了升旗仪式,国旗班的战士们此前也没少上镜头,但这次是拍电影。因此先得由导演“选美”。虽然个个都“拿得出手”,也得穿戴得整整齐齐列队让导演上上下下检阅一番。片中走在最前面的执旗、护旗的三名战士就是导演左挑右选确定的。尹力自有理由,“拍电影要有特写,身形、相貌、气质,哪怕一个眼神都得格外讲究,含糊不得”。这样一调整,原队列秩序就打乱了,得特意训练一番。这还不算,最让战士们不适应的是还得化妆。战士们哪经过这个,“长这么大没化过妆!”虽然被“折腾”得不轻,镜头效果果然不俗。拍摄这组镜头是在8月份北京最热的那几天,气温35℃以上,摄影棚里十几万瓦的灯,犹如烤炉,可战士们即便在不拍片的时候也军姿严整纹丝不动,令摄制人员和群众演员大受感动。

“我还有两点遗憾”

钢水浇铸成五线谱是尹力比较得意的一个镜头,但同时他也有遗憾:同是呼应“让我们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句,尹力还有一个方案是“镜头降下是珠穆朗玛峰上手执国旗的中国登山运动员,然后接刘黎敏的游泳镜头,她手臂向前一挥,镜头起来是中国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寓意中国人的视野已到南极,中国人已全面参与世界生活”“可是我们没有长城站的好的电影资料,只能找到16毫米的,镜头效果也非常不好,没法用。这么重大的事件,我们竟没留下像样的影片,太可惜了。

“还有一个缺憾是第二段资料用得太多,而且也不是最理想的。由于经费等原因,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1990年以后就没有电影资料了,出现了断档,现在一些重大活动全改用录像。电影胶片的分辨率是4500线,磁带只有600多线,效果能比吗?”

尹力说他“拍到后来一闭眼都是国歌”。

35个镜头、90秒的影片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小的了,但因为它是国歌,在编导和观众心中,它又是最大的。

上一篇:面对贫困:安顿好自己的心灵(2) 下一篇:巡警知识有奖征答竞赛试题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
精品范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