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后的标准

时间:2022-10-24 10:32:13

罗宏才:1955年生。陕西礼泉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陕西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美术馆及常熟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发言人、专家评审组组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文化经济与文化创意、艺术市场史、考古史等。近五年来于核心学术期刊数十篇,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有《探寻碑林名碑》《国宝春秋青铜卷》《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观察中心》《西部美术考古》《中国时尚文化史》等8部。主持策划的电视文化专题节目及艺术展览6项。

依靠人与天地阴阳、水火木金和谐交融而得以诞生不朽的陶瓷品物,在中国人心目中永远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众所周知,创造与维系这个地位,中国先辈曾经付出了长达几千年的艰辛历史。斗转星移,当社会裂变、历史年轮快速推展至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之际,历史又准确而及时地将传承与提升国粹陶瓷地位,致力推进文化经济,有机裨益人类文化的责任重担赋予当今的中国人。珍视这个责任,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社、新浪收藏、艺超网等六家联合主办的“当代名窑”评选活动遂适时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新的文化经济环境下“应运而生”。

无疑,这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文化意义的活动。抛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艺术经济有机、快速、多元、多维发展等宏观意义不论。只谈具象窑F'--辙,便可知此活动在丰富和推进陶瓷历史,检查与提升陶瓷艺术生命质量,检阅窑厂艺术品生产水准以及厘清陶瓷艺术品质家底与确定科学评介“当代名窑”标准等方面,均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难怪陶瓷鉴赏家高阿申要将此次活动称之为“当今收藏界的一次由衷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活动”;业界评论者又不无激动地赞誉此次“敢为天下先”的评选活动,“吹响了当代精品陶瓷收藏号角”,“应民声”而“顺天意”……语及于此,作为此次“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的主办单位代表之一,我们在积极认同专家学者评介与感触的同时,亦有责任对此次评选的相关问题作阐释与说明。

首先须要阐释的是结缘主办此次评选活动的诸家单位的背景、资质、初衷、期望以及权威信度与另外一些层面上的现实意义等。总体而言,上述主办单位大致分为高等院校与收减媒体两大体系。

第一体系三大高校地理位置均在目前中国陶瓷产业最为集中的长江流域且具有密切相关陶瓷品物的共性,又分别含有其他不同特质的个性。就院校品质、专业趋向以及整体学科结构而言,三院校中一所是位于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及艺术市场最前沿、最早建立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及最早拥有艺术市场博士授予点、最能体现海派文化特质的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之新兴综合性重点大学―上海大学;一所是位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历史及古陶瓷修复专业工作室与古陶瓷标本博物馆的著名专业艺术院校

南京艺术学院;一所享有中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桂冠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因此,无论在地理背景、人文传统、专业优势以及学科指向、参与资质等方面,上述三校均堪称名副其实,整体学科结构亦相对完善、合理,应该有条件和有力量与“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发生直接、必然的对接、对应关系。

相对前者,创刊于1993年,属中国内地创办最早,在中国收藏界最具影响力的《收藏》杂志以及与之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互为犄角的现代传媒艺超网及开始关注于收藏领域的网络媒体大鳄新浪网,则同属第二体系。它们均为目前中国收藏界的资深媒体机构,向来“以反映博大精深的收藏文化、指导民间收藏和艺术品投资为主旨,熔传统收藏和现代收藏为一炉,集知识性、实用性、资料性、指导性为一体。”数年来,“在弘扬收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普及文物和收藏知识等方面”,一直充当着重要的领军作用。

所以,专题趋向生产中国艺术品收藏主体

陶瓷艺术品的“当代名窑”并有机与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且紧密相关陶瓷艺术品教学、生产、鉴赏、推介、修复、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的三所高校共同联盟主办“当代名窑”评选活动,遂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实、必然。相信这一联盟所滋生的一定权威信度以及本身所凸显的合理性专业组合特点与可能产生的较强科学收藏生态效应,将会使这一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的结果与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与之呼应,三所高等院校的参与,不仅在宏观上有机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且在微观上可以直接影响与校正当今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由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审美情趣,激发并加深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转而滋生更大的能动力。

衔接刚才所谈的第一主题,其次我们需要对“当代名窑”与具象陶瓷品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以初步阐释。

可以看到,在“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中,最终进入专家评选视野的“参选者”主要有三类:一是有资格参与评选活动的某一窑厂,二是本身隶属于某一窑厂且有资格代表某一窑厂并在业界享有一定信度,呕心创作艺术陶瓷的专业陶瓷艺人;三是在所属窑厂资源体系内,由享有一定信度的专业陶瓷艺术家利用该窑厂资源体系有机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与科学特质的某类艺术陶瓷组(件)。

从表象观察,上述三大元素虽可单独合理节分,但在学理结构以及逻辑对应关系上,三者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逻辑关系并实际构成事实上的一个单位主体。因此,共同构成这个单位主体的三类元素在本质结构的限定下,其间应该存在着相互依赖,荣损共享的连带关系,三者相互链接,缺一不可。

第三问题是我们应该发现,除却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外,其他诸家主办单位尤其是素以弘扬、评介、推介、研究具象收藏品为专业己任的《收藏》杂志社以及艺超网,在一般读者的感官视野内,似乎与“当代名窑”几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着某种视觉上的游离。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此类看似表象视觉游离的问题,先期已经引起诸家参与单位的重视与讨论。在诸家参与单位看来,“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中最具视觉冲击力者应是由一定信度专业陶瓷艺术家所呕心创作并利用窑厂资源烧制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某类艺术陶瓷组(件)。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陶瓷艺术品的出现,绝非只是天外来客,无本之木。它至少应该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的营养培育,离不开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烘托支持,离不开以上所述两点为支撑的窑厂信度与相关资源体系以及直接创作艺术陶瓷生命胚体、呕心沥血的陶瓷艺术家与烧造技师等等元素。诸种元素之中,窑厂单位是最直接、最具融合力以及最具代表意味的社会机体,任何一个相关单位元素不可能漠然超脱或游离于这个主体。窑厂单位与相关各元素单位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连带关系,任何一种随意割裂与轻易肢解,都是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这是此次诸家单位发起“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主题 的由来与初衷。

第四是关于“当代名窑”概念的诠释。此问题《收藏》杂志主编、“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办公室主任李毅民已在本年第8期《收藏》杂忐《努力使“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办出特色――杂志主编李毅民答记者问》一文中进行过睿智的同答。需要概括补充的是,这一概念实际可以界分为“当代”与“名窑”两组父键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时间上的层而;二是名词上的层面。

就第一层面而言,“当代”概念原指20世纪40~50年代以后这一时间段,而就本次评选活动界分的“当代”概念而言,则具体指更趋现得意义的目下时期。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有时代。由此推论,所谓“当代名窑”评选,只涉及目前我们所处这个特有时代的相关窑口,其余时期的窑口自然就不在此次活动评选范围之内。

第二层面直对“名窑”这一名词概念。所谓“名窑”,笔者认为-是专指烧造陶瓷的“窑”;二是这类被称之为专门烧造陶瓷的“窑”必须有“名”。当然,“名”是靠具有一定烧造规模、烧造时间、信度、影响力和具有一定数量、质最的陶瓷艺术品创作记录并有一定的市场认同度来支持对应的。

合而占之,“名窑”大致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包括至今依然生氏在历史传统“名窑”遗址周边一带的新窑口。这些窑口主要烧造复仿制历史上该名窑的代表作品。依托历史名窑信度而生存、发展。注重传统,因循文化承袭,工艺精湛,追求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名窑”进入新时期后氤氲现代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名窑”精神的“当代名窑”。第二类是那些在历史名窑背景下所滋_生的新窑口。它们继承了传统名窑的工艺,但有所突破,既“传承”又“创新”。比如:烧制钧瓷的相关企业,首先继承了传统钧瓷的烧造工艺,然后又在传统钧瓷烧造的模式上,于器形、胎釉、装饰效果、釉料配方以及窑炉烧成气氛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第三类包括其他一些在新时代环境下新诞生的相关陶瓷企业。这些企业或许与历史上的各个名窑都无关系,但兵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追求“创新”的创作思维,精益求精的造型技艺与烧造技术。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使现代陶瓷艺术品在新时期出现新的品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艺术与市场的和谐。本次“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之所以特意设立“传承”与“创新”两大奖项,正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虑。

链接以上各点,第五点要阐释裂变环境下“当代名窑”所出现的新特质、新内涵、新氛围、新品物。

与前述“社会裂变”概念与时代环境相对应,当代瓷窑生产亦同样出现多种反叛性与创新性的“裂变”,它们构成了新的瓷窑生产裂变环境,出现了诸多新的裂变元素。

这些裂变元素大致包括:脱离传统瓷窑烧造历史中窑厂对地理环境的强力依附而发生的相对独立的窑炉移位现象(家庭式、陶坊式、工作室型等室内窑炉的出现);科学釉料配方对传统经验型胎釉配方的冲击与反叛;信息社会环境与新审美情绪中新器型塑造环境的营造;扬弃传统型“烟囱”后所出现的窑炉结构、窑具的变化(如“瓦斯窑”“电气窑”诸类新窑型的出现等);由柴、煤等传统烧造材质到天然气等新烧造材质的转变;烧成气氛控制手段与控制环境的变化;适应新价值观、审美观、市场观、收藏观而出现的对新器型和新装饰效果及新塑造手法的追求与定位等等。应对新的裂变元素以及裂变环境,本次“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组委会认真考量专家评审组组合结构及审读品质,力图使专家评审组成员的教育背景、专业向度,能最大限度地与本次评选活动的主旨、要求、特质、内涵相有机融合。并科学地拟定出系列当代陶瓷艺术新的、合理的评判标准。随着评选活动的推进深入,组委会还将根据新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确定新的应对措施,随时羼入新的考量元素,力臻评选活动更加系统、完整、科学与合理。

第六点,我的思考则是此次活动的评选范围。除前述第四点狭义中的参选范围,我们认为,此次活动的评选范围,将力图在整体中华陶瓷文化背景下科学放大,力臻做到系统与完备。摒弃以往只重视陶瓷生产集中区域的龙头企业,轻视边远以及发展中的中小型陶瓷企业;聚焦大陆陶瓷企业,忽视港台陶瓷企业;注重中国境内陶瓷企业,忽视境外华裔文化背景下相关陶瓷企业等偏颇思维模式。对于诸如陈立恒先生所创办的“FRANz”一类的陶瓷企业,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将其拒之门外。尽可能地使此次评选范围与评选活动有机融合,和谐依存,将是我们不变的初衷与追求。

清代张庚在其《图画精意识画论》一书中,对于艺术品格的考量与判定曾有“盖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的深邃理解。以之赋予本次评选活动具象陶瓷艺术品评定标准之一,当称适合。以之赋予本次评选活动的初衷、目的以及评判标准,则更称适合。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求各项人文活动尽可能地求新、出彩,缔造品质,裨益社会。因此,“不在乎迹,在乎意”的极致追求,似平便有可能成为我们对发起这项“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主体目的的最佳阐释。

需要补缀的是,对于此次评选活动相关的诸种问题的审视与诠释,并不仅仅只限于本文所罗列的几种讨论。至于更深刻、更完备的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期望在今后的时间与空间内,倚靠相关专家以及众多陶瓷企业与热心读者共同参与,有计划地逐次予以阐释和解决,共同为中国陶瓷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上一篇:中美艺术市场漫谈 下一篇:对中国民间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