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式”构思法运用指津

时间:2022-10-24 10:24:26

“烘托式”构思法运用指津

技法讲解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相传,先秦时期有一个美女名叫罗敷,嫁给王仁为妻。后来,王仁在赵国做了个小官――赵王的家令。有一天,罗敷外出采摘桑叶,正遇上赵王登高台观景,赵王看见罗敷之美貌,便一心想娶她入宫做贵妃娘娘。于是,设法将罗敷请至王宫,大摆酒宴,殷勤劝饮。在酒宴上,罗敷弹奏着古筝,高歌一曲“陌上之歌”,抒发了对王仁的忠贞爱情,向赵王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心迹,打消了赵王的非分之想。

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被后世许多文人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其中,以汉代诗人李延年创作的乐府诗《陌上桑》最为出名。在诗中,作者这样描绘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同学们说说看,罗敷美不美呢?

古人曾用“月弄花影”来烘托迷人的春夜景致(详见张先《水仙子》一诗)。作文中,常常需要我们从侧面着意点染事物,以衬托出主要的事物和人物,这种构思方法通常称之为“烘托式”,也叫做“烘云托月”或“衬托”。一般说来,烘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烘托的,叫做“主体”,如上述诗中的罗敷之美;一部分是烘托的,叫做“衬体”,如上述诗中的“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对罗敷美貌的反应。这种写法能使描述对象更突出、更鲜明,使事物或人物更具吸引力,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曲折,从而给人留下较大的审美想象空间。

技法支招

一、“烘托式”的构思模式

第一步,审题,确定文章的叙事线索与主题思想;第二步,围绕主题及线索,确定所要叙述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将其确定为“主体”;第三步,选择另一事物作为“衬体”,使其与“主体”形成鲜明的映衬关系。

二、“烘托式”的基本方法

①正衬法; ②旁衬法; ③反衬法。

三、“烘托式”的典型模板

题目:路遇

开头 在街头漫步的我,不禁停下了脚步……

正面描述 悠扬的民乐旋律来自路的东边。他,穿着蓝色的布衣、灰色的裤子,肩挂布包,布包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丝。他娴熟地吹奏着,是那样入神。路边行人匆忙地赶路,没有人关注他,最多向他瞥上一眼……

过渡 在路的西边,也有一个“他”。

旁侧烘托 他是一个中年乞丐,蜷在地上,破烂的衣服上满是污渍,那仿佛几年没有洗的头发如一堆杂草遮住了大半个脸。在他面前的不远处,有一个破瓷碗,里面静静地躺着几枚硬币……

结尾 的确,富贵不是一种骄傲,贫穷也不是一种罪过。卖葫芦丝的人卖的是自己的才艺,他不因身份卑微而自惭,而是从容地面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乞丐丢失了自己的自尊和人格,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行人的施舍当中,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贫穷已经滋生到了他的内心深处,像蛇一样盘踞在那里。

铃声是美好的

一考生

学校负责打铃的李爷爷吃过早饭,到校外转悠了半天才惬意地踱进校园。他双手背在身后,慢腾腾地向校园里走去。

突然,他加快了步子。

办公室的门前竖着一根一米高的木柱,上面挂着铁铃,透铃眼穿着个铃锤。此刻,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正站在一条矮凳上,伸手去抓铃锤。李爷爷急步上前,一声呵斥:“小丫头,想干什么?”

小女孩儿伸出的小手猛地一缩,紧接着转过了脸:“李爷爷,谁叫小丫头,我有名字!”

李爷爷这才认出原来是教英语的林老师的女儿。

“哟,是倩倩。告诉爷爷,你想干什么?”

倩倩没有回答。她小心地从凳子上跳下来,走到李爷爷身边,双手拽着他的衣襟,仰起圆圆的小脸急切地说:“李爷爷,天天见您打铃,您今天怎么不打铃呀?”

李爷爷不禁笑了。心里想:“这小丫头,星期天还不想让我休息哩!”他故意问道:“打铃干什么呀?”

“一打铃,妈妈就下课了。”她说着向远处的一个教室瞟了一眼,“一下课,妈妈就带我玩儿去了。”

李爷爷觉得有点儿奇怪,又问道:“你妈妈到哪儿去了?”“在那儿!”倩倩的两只小手托起李爷爷的一只手,指向远处靠近校园墙的一间教室。

教室的门半掩着,门口放着几辆自行车。

那里是林老师所教的班级。

李爷爷明白了――林老师又在给学生补英语。

“倩倩,到那儿去喊你妈妈回来不就行了?”

“不行!不行!”倩倩又摇头又摆手,“那是大哥哥、大姐姐学习的地方,妈妈不许我去。妈妈说,我要是去了,她就不疼我了。”

李爷爷轻轻地抚摩着倩倩乌黑的头发,沉默良久,忽然他问道:“倩倩,你爸爸咋不来带你玩儿呀?”

话刚出口,他又后悔不该这样问。半年前,他就听一些老师谈论林老师。原来她在城市里工作的丈夫叫她调进城里,不想让她教书。可是林老师看到这所中学缺少英语教师,不愿调进城里,更不愿改行。两人闹翻了,听说还要离婚。

“爸爸?爸爸在城里,妈妈说……爸爸……”倩倩低声说。她用洁白的牙齿咬住薄薄的嘴唇,慢慢地垂下了眼睑。

“李爷爷,该打铃了吧?”许久,倩倩又闪着一双清澈明亮的眸子,期待地问。

“噢,对对……不不……再等一会儿……”李爷爷语无伦次了。

倩倩看了看那边的教室,失望地坐在小凳子上。她的胳膊支在腿上,两只小手握成拳头,托着腮帮,出神地盯着铁铃。

过了一会儿,小脸上笼罩着怨艾和期待神情的倩倩,像是说给李爷爷听,又像是自言自语:

“妈妈告诉我,铃一响,她就带我去玩儿。妈妈最不骗人喽,妈妈还和我拉了钩……”

李爷爷的心一颤,他激动地注视着倩倩,又转过头注视着那半掩着门的教室。

李爷爷的眼眶有点儿发潮……倏地,他弯腰抱起了倩倩。

一只白皙的小手摇着铃锤,被一只布满老茧的大手紧紧地握住,有力地击向铁铃!

“当!当!当!”清脆的铃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地回荡着……

李爷爷禁不住潸然泪下:原来,铃声是美丽的!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文章。文章热情赞颂了乡村教师林老师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文章通篇没有正面描写,主人公林老师也始终没有出场,只是通过小女孩儿倩倩与李爷爷的对话和行动来间接地表现的。作者通过描写他们二人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从侧面展示出了林老师的高大形象。文章构思行文的角度颇为独到,是采用“旁衬烘托法”写作的,是篇较为难得的考场佳作。

上一篇: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下一篇:新时期下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