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08-18 01:26:09

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摘 要: 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是发展哲学的本质诉求,在解决途径上,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满足失地农民在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社会要求,借助就业安置、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加强针对失地农民的制度保障建设等方法,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创造失地农民发展空间与机遇等提供条件。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生存与发展问题 对策

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在我国数量庞大,且由于他们的奉献,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我国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有1000万~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在经济发展之后,必须反哺失地农民,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如果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那么发展就会毫无意义,也就无法实现发展的真正目的,严重地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一、失地农民的界定标准与特点

失地农民,从字面上看,失地是指失去土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活物质材料的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失地农民从量化上来看,是指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农民原有土地流失,人均耕种面积少于或不足于0.3亩的土地。还有学者根据失地农民的性质来看,失地农民可以划分为广义、中义、狭义三个角度,广义上的失地农民是指凡是失去部分土地或者全部失去土地的农民;中义角度中的失地农民是指“被动失去部分农用地或主动失去全部农用地的法律主体”。[2]狭义上的失地农民是指主动或者被动失去全部或者部分农用地的法律主体。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角度对失地农民进行划分,每一种概念的内涵都是不相同的,都具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无论从哪一种角度去理解,都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在失地农民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应该突出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和生活问题,这是因为对于概念的界定除了要涵盖一个事物的客观现象外,更应该涉及现象与结果的问题。所以,失地农民是指由于主动或者被动失去全部和部分可耕用土地,而导致自身全部或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足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农民,可以被称之为失地农民。

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失地农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失去土地的失地农民生活总体来说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标准不高;第二,失地农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3],具备高技能技术人数偏少,在失去可耕作土地之后,就会形成自身素质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第三,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工种,工作技能单一,缺乏社会适应性;第四,失地农民自身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在失去可耕作土地之后,由于城市发展生活成本较高、生活水平较高等原因,致使失地农民在择业方面缺乏理性,他们对劳动报酬期望较高,对于城市的高质量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越来越希望能从事非一般性职业,这种较为陈旧的择业观念致使失地农民与现实的就业机会与可能性之间产生的矛盾十分突出;第五,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整体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都相对较弱,土地征收补偿款往往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加上失地农民自身就业与创业意识和技能的缺乏,他们在城市中可能会成为新的贫民。

二、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表征

在生存问题方面,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可耕作土地,只能靠自己的其他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生活好一些的失地农民则可以借助征地补偿自己做一些小本生意谋生,在失去土地之后,这些失地农民首要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何种谋生手段的问题,即择业问题。多数失地农民没有上过学,在对行各的选择上,常常处于迷茫状态,且由于脑力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是心有余而智不足,而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他们则是心有余力也足。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失地农民还是以体力劳动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在脑力劳动方面缺乏指导与培训,生存技能低下,相对获得的劳动报酬不高。此外,由于就业知识、法律知识的缺乏,很多失地农民在成为城市工人或者打工者之后,对于自身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不足,在当自己的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暴力”形式进行反抗,选择合法途径解决的人群相对较少。最后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目前社会上除了政府部门开设了就业服务中心外,带有公益性或者服务性的社会团体类、民办类较少有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从数量上看,每个地区、政府依托人才市场开办一个培训与就业指导机构,并不能满足我国庞大的失地农民人口的要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以上,每年有数十万失地农民,培训机构数量少。由于失地农民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就业愿望不同等,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培训项目不同,这就大大增加了就业培训难度,这也成为限制失地农民获得更好生存机会的外部困境。

在发展问题上,失地农民问题更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失地农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首先,失地农民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个人就业技能缺乏,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空间都相对狭窄;其次,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制约他们获得更多社会发展机会的重要瓶颈,由于户籍或户口的限制,很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往往会被忽视,受教育机会缺失;最后,在社会保障方面,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在自己打工的单位获得正式聘用,往往以口头约定或临时工、小时工、散工的形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缴纳不足,多以农村医疗合作为主,城镇居民医保持有量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三、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农民生存利益,降低城市发展风险聚积的重要手段,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效途径。在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要在征收土地方面进行公益性与建设用地的明确划分,如果是因社会公益项目征地,就应该适当提高对被征收土地农民的补偿水平,在征地补偿中要杜绝侵犯与损害被征收土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带有收益性质的失地农民补偿应该建立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以土地出让的形式获得一定的份额,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工业、商业等其他开发项目用地,在土地征收上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农民自愿情况下,采用市场交易、土地分红等多种形式,提高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生活保障。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采用发展城镇专业市场的形式,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创业,将失地农民被征收的土地以比例合理分配给农民一定的经营门面,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问题,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与管理人员等。

再次,对于流转到城市打工的失地农民,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修建城市安置房、社会保障房等途径,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在安置区内鼓励社会兴办学校与教育培训机构,解决失地农民自身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在这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上,应该突出职业技能,注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城镇的社区安置,鼓励失地农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城镇医疗保险。

最后,失地农民本身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在现有条件下发展农民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成为就业团体,如可以组建运输、物流、建筑等多样化的合作团体,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与影响力,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加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以合作组织为集体的失地农民的生活、生存环境及发展空间提供有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丽萍.中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52.

[2]黄建伟.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9(36):22.

[3]管在高.从城市文化特征角度分析失地农民的文化适应[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上一篇:苏教版化学课本编排特点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