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聂华苓长篇小说中意象的运用

时间:2022-10-24 10:23:22

试析聂华苓长篇小说中意象的运用

摘要:聂华苓的作品中有多种意象的运用,这在她的三个长篇小说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文章主要以“水”和空间上的“困”为考察对象,尝试对聂华苓小说中意象的运用进行分析,并追寻作品中意象运用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意象 水 困 空间

聂华苓是台湾文坛较早的现代派作家,她的作品在思想感情上倾向于传统和写实,在手法上却较多的运用了现代派的技巧,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学气质。聂华苓的作品中有多种意象的运用,这是经过许多研究者发现和认同的,而这些特殊意象的使用,在聂华苓的三个长篇小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每一种意象的使用,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其中,也都与小说创作的环境和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意象分析

“意象”一词,是中西都有的概念,它也是最难解释的词语之一,古今中外曾有许多学者为它定义。一般来说, “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不同于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在聂华苓的三部小说中,“水”的意象和“困”(多指空间上的压抑)的意象是最为明显的,这两类意象在三部小说中都存在并且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它们都较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历程。

1.“水”的意象

“水”历来都是文人骚客抒感的常用意象。这一意象在聂华苓的作品中呈现了异于以往的特殊意义。总体来说,这一意象多是以江水的流动来象征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流浪,但在不同的文本里,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沿江而来,在三星寨的这一段经历只是她流浪人生的一个短暂停留,在经历过种种事件后,她又顺江离去。然而正如她母亲说的“到什么地方也没有自己的家”[1]一样,因为没有归宿,她离开三星寨后的人生也注定要如江水1一样到处流浪。只是此时的苓子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状态,她对于未来满怀信心和希冀。“水”的意象在《桑青与桃红》中体现的是另一种象征意义,小说第一部分发生在瞿塘峡上,这里一方面强调了“水”的动荡与凶险之意,用以象征当时动乱的社会和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在战乱中不断逃亡的人们的生活困境和无根的漂泊感。

这些“水”的意象的产生,是聂华苓对时展变化的感悟与思索,突显了生命意识。人生如水,人世的变化无常就像水流的延伸流变一样,永远不可估量、无法预测。其实聂华苓本身也有“水”的一种特性,人们把女子形容为水,可以是温柔如水,也可以是坚韧如水,聂华苓就具备后一种气质,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水”的影子。

2.“困”的意象

“困”的意象在聂华苓的作品中地位更为重要。这一意象在《桑青与桃红》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聂华苓曾说:“整个小说有许多‘困’的意象。”[2]小说第一部所写的是抗战胜利之前“困”在一条旧船上的人,而那条木船又“困”在瞿塘峡上,这一部分就描写了在重重“困”境中绝望了的人们上演的荒诞闹剧,船一天天的搁浅,他们越发的绝望,但求生的本能使他们又时时抱有幻想,其焦虑和苦闷之情不言而喻。第二部分描写了解放前夕的北平,此时它就像一个大的“围城”,里面一片混乱、人心惶惶。第三部分主要写了台北“阁楼人”恐惧惶惑的内心世界。因为亏空公款而流浪的沈家纲一家被“困”在一间狭小、肮脏、令人窒息的阁楼里,他们不能站立、不能说话,内心恐惧而绝望。这一部分有更深的象征寓意,它象征了处于台湾孤岛上人们的真实生活情形:到处都充满绝望、人人都孤立而苦闷。因为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变化,“困”的意象在《千山外,水长流》中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彼利和朋友所住的“塔”,象征了这些生活上富裕的年轻人内心的“困”,他们与老一辈的人之间有深深的代沟,他们有美好的理想,却仍然充满迷惑,打不开心结。而后来这些年轻人建立的“白云酒店”,象征着和平与理想的乐园,是一个美好的“困”境。“困”的意象通过形形的空间之“困”,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聂华苓对人生理想的看法。

在这些小说中,还有一个细微的意象存在,就是“桃红”,虽然它较少出现,并不引人注意,但在这些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它的存在极有特殊的意味。在《桑青与桃红》中,这一意象都是用做名字的,木船上的“桃花女”,和女主人公到美国后的名字“桃红”,二者的象征意义却不同,在“桃花女”身上,它象征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和本分,而在女主人公身上,明显是取了其妖娆奔放之意。《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的母亲,常戴一条桃红色的围巾,用在她的身上,无异象征了她的美丽与大方。细节虽小,却较好的体现了聂华苓的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

二、原因探析

任何意象的运用,都有作者的主观感情渗透其中,也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和环境因素。聂华苓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浪中度过,那种漂泊和没有依靠的感觉对她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假如说“水”的意象的产生源于聂华苓的精神思想历程,那么“困”的意象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通过文本我们不难看出,那形形的“困”境,几乎都是聂华苓人生经历的反映。少年在大陆时,正是动荡的年代,为了求学,聂华苓曾在飞机轰炸中和长江险滩上逃亡,经历了一个个“困”境。《失去的金铃子》和《桑青与桃红》中沿江流浪和瞿塘峡被困的情形就是取之于这些现实的经历。

在孤岛台湾,《自由中国》被封,雷震被抓后,聂华苓的家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如同被禁锢,说话也得小心。桑青一家在阁楼的境遇,可以说是聂华苓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石头城,“白云酒店”是几个年轻人实现理想的地方,那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环境平和而自由,正是聂华苓与丈夫在爱荷华鹿园的真实写照。聂华苓的三部长篇小说,正是她成长、流浪和归宿三种人生状态的真实反映。

在海外华文世界里,聂华苓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她有着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地的生活经历,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她的作品往往有宏大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显得大气磅礴。而她精心营造的诸如“水”与“困”这些意象,则是她文学创作中的闪光点,是她文章区别与他人的独到之处,很值得人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204页

[2]聂华苓.浪子的悲歌.选自聂华苓.桑青与桃红[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8,3页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活动表现评价例谈 下一篇:英汉詈言对比下的文化异同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