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10:23:17

关于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摘 要: 问题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历史课堂需要问题教学法,必须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教研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紧扣有效问题,则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反之,如果问题设置不好,对话就变成“假对话”或“无效对话”,课堂教学效率就低下。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平时的课堂体验,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历史教学 有效性

问题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并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可谓一“问”激起千层浪,真乃小问题大智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教研组活动谈谈如何提高历史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好问题”。在听课时我经常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出现“随意提问”的现象,不排除个别问题的合理性,但多数问题荒谬不堪,原因就是课前准备不充分。一堂课应该设置哪些问题,问题应该如何呈现,什么时机呈现最好,问题的难易度应该如何,学生可能会如何解决,等等,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作答等教师都应做好准备。教师应怎么办呢?抓住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行精心备课。

二、问题要“适量”和“适度”。“适量”即一堂课中问题的数量应适中,问题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力求做到精而少。“适度”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出现极端。太难学生无法做出回答,不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得不到成功体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太易没有思考价值,不仅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问”就要问在“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可及而又不可及,“问题”在其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解决该问题,促使他们积极地调动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三、问题要有“梯度性”和“层次性”。设置问题,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易、浅的问题上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探讨的兴趣,使学生思维不断受到启发。相反,提问不讲究梯度,不时地冒出一两个难题,如天外飞仙,学生将呆若木鸡,整个课堂将了无生机。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共和政体时,我们可以提问:(1)建立了什么样的政体?(2)该政体的特点?(3)美国建立了该政体后效果如何?(4)该政体在我国建立后起了什么作用?(5)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五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有层次有梯度,在解答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激愤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层层推进,最终才会得到圆满解决。

四、避免问题的无效性。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习惯性的无效提问,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应该不应该”等,还有些老师习惯性地自问自答,问题提了不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和机会,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无效问题。表面看这是教师的习惯问题,实际上在这些无效问题的长期作用下,学生会逐渐对出现的问题产生思维激愤水平低、思维惰性与依耐性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正视这些习惯性问题,努力克服。

五、追求问题的生成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并应用于课堂。生成性指问题的呈现是课堂上自然形成的,问题的产生是原生态的。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直截了当地设置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式显得有些“生硬”,学生被动地参与思考而非积极主动,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并不排斥预设问题,但预设的问题的呈现方式应追求“顺其自然,天衣无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问题自然地生成,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的动力远远大于教师布置的问题。

六、提问要抓住时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待机而发,一招制胜”,都充分说明了时机的重要性。提问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问”的时机;二是等候的时间。有的教师总是急于提出问题,单刀直入,在提问后常常没有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回答,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形成答案做出反应。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课堂上将出现许多具有进步性的显著变化: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强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正如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七、问题的评价要科学多样。怎样才能做出有效多样的评价呢?第一,评价要有客观性,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是错一律给予是“好”、“非常好”等鼓励性评价,也有些老师只用“对”、“错”等简单评价,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好”、“为什么非常好”。因此,教师应指出学生回答的合理性、闪光点,同时要敏锐地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二,要及时评价。学生回答了问题,迫切想知道答案,得到各方面的评价,因此及时评价是必要的,以某种程度上说,评价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鉴定。第三,评价要有多样性,传统的评价是老师主导的,而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评价主体呈现单调性。教师应该把部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同学的回答,让学生互评,才能保证被评价者因易于接受同伴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找出差距。有效地开展学生互评活动,发扬民主,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教者才会快乐地教,学者才会快乐地学。

总之,问题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用“有效问题”吹起温暖的春风,可让历史课堂桃李争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美]丹东尼奥,别森赫兹.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夸美纽斯.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入情 设疑 激趣 下一篇:我国养殖业合作经营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