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填方路基回填方案

时间:2022-10-24 10:15:33

谈高填方路基回填方案

【摘要】如今,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迅速,我国的路桥工程事业随之发展,因此对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作者结合某路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该道路一般高填方路基段及特殊高填方路基段采用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路基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沟底清理、材料选择、防护设计等,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路基;边坡;管线设计

1 概述

本路段呈南北走向,全长11. 4 km,道路红线宽度50 m,绿线宽110 m。由于现状本路所在地区区域地形起伏大,沟壑众多,结合周边用地规划对沿线沟壑进行相应回填处理。

2 设计路基处理方案

根据道路路基勘察探井土样试验结果,场地内素填土及湿陷性黄土层构成本工程的主要湿陷性土层,地基土湿陷系数δs =0.016~0.204,自重湿陷系数δzs = 0.015~0.125。除个别土样外,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呈逐渐增大趋势,湿陷系数和自重湿陷系数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

拟建道路路基土为Ⅲ级自重湿陷性土,局部路段K4 + 285~K6 + 484 段为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目前处理路基湿陷性黄土常用方法如下: 浅层换填,重锤夯实或冲击碾压和深层强夯、挤密桩(石灰桩、灰土桩、碎石桩) 以及孔内深层强夯等方法进行压密、加固处理。由于本路为市政道路,道路两侧村庄林立,综合考虑到路基处理方式对道路两侧既有建筑物的影响,道路全线拟采用如下方式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1) 对于一般高填方路基段拟采用如下形式:

对于Ⅲ级及自重湿陷性黄土按以下形式处理:

原地面清表后超挖200 cm,超挖后土基顶面要求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消除路基土湿陷,有效处理深度不小于100 cm。

采用素土分层压实回填至路床顶面50 cm 处,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路槽下全断面回填50 cm 厚6% 灰土; 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应满足设计土基回弹模量要求。

对于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按以下形式处理:

路基清表后,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要求处理深度5 m。

2) 对于特殊高填方路基段拟采用如下形式:

结合沿线沟壑周边既有建筑布局的实际情况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特殊地质因数(均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提出如下两种回填方案:

a. A段(填方高度约29 m) 与B段(填方高度约13 m) 两侧无既有建筑:

要求沟底清表要处理彻底见原状土,并采用重锤夯实,重夯完成后铺设1 m 厚6% 灰土垫层( 要求坡脚外侧5 m) ,然后采用素土分层碾压回填,压实度按设计要求不小于96%。

沟壁要处理到位,保证大型压实机具压实到位; 埋深最深管线基础以下要求每填高3 m 采用重夯夯实补强一遍,尤其是新旧路基结合部(见图1) ,回填至路床顶面5.0 m 范围内要求采用纵向开蹬搭接,宽度不应小于2 m,蹬高1.0 m,坡度3% (朝向内侧) ,每级铺设一层4.0 m 宽钢塑复合土工格栅,路基顶铺一层6 m 钢塑复合土工格栅。

图1 新老路基结合部夯实补强

土工格栅要求:

土工格栅铺设应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土工格栅之间的联结应牢固,在受力方向联结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且其叠合长度不应小于10 cm。在距土工格栅8 cm 以内的路堤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 cm。土工格栅摊铺以后应及时填筑填料,避免其受到阳光过长时间暴晒,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8 h。土工格栅上的第一层填料应采用轻型推土机或前置式装载机,一切车辆、施工机械只容许沿路堤轴线方向行驶。

其他材料要求:

采用钢塑复合土工格栅要求: 每延米纵向(横向) 拉伸屈服强度: ≥60 kN/m; 伸长率纵、横向屈服伸长率: ≤4%; 网眼尺寸: ≤( 30 ± 1) mm,幅宽: ≥4 m; 耐温性: - 100 ℃ ~ 280 ℃。

为减少今后管道基础不均匀沉降,建议各管线设计单位考虑填方段与原状土路段衔接处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并结合道路管线布设,要求各专业管线基底铺筑50 cm 厚6% 灰土垫层,再按照各管线设计要求实施完成。

为保证道路东侧排水出路畅通,现状A段沟底设置1 m~1.5 m 排水管涵。

b.C段(填方高度约为13 m) 及D段(填方高度约为16 m)由于受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不能重夯,拟采用如下设计方案:

要求清除表层杂土,并采用冲击碾压进行基底处理,完成后铺设1 m 厚6%灰土垫层(要求坡脚外侧5 m) ,然后采用素土分层碾压回填,每层压实度按设计要求不小于96%。

路基边坡由下至上开蹬搭槎(见图2) ,每级蹬宽1.0 m,蹬高0.6 cm,坡度3%(朝向内侧) ,每级铺设一层2.0 m 土工格栅,开挖台阶及新填路基压实度按路基压实度要求均不小于96%。

图2 路基边坡开蹬搭槎

结合道路管线布设,要求各专业管线基底铺筑50 cm 厚6%灰土垫层,再按照各管线设计要求实施完成。

c. 为保证道路边坡稳定性,对高填方路段边坡均采用拱形护坡植草防护,并在坡脚设置排水边沟及坡脚挡块,并换填1 m 厚6%石灰土,要求外延至坡脚外5 m,详见图3。

图3 拱形护坡植草防护

结 语

本路段建成通车一年有余,以上填方路段道路运行良好,路基未见明显沉降,可见如上设计方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土路基处理效果良好。建议单位加强监测并做好工后沉降监测,以便相关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3]魏春龙,刘捷,李林林.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分析与综合评价[J]山西建筑,2008,34( 36) : 56-58.

上一篇:临边建筑物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下一篇:测绘新技术于土地规划及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