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校文化建设探微

时间:2022-10-24 10:15:30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校文化建设探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场所——学校和教育核心——课程设置及教学,与无形而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教育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课程文化的核心目标着手,探究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当今的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教育及使之成才既是大学承担的首要社会责任,但现代高等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化养成”,完成对人才的人格培养、人文熏陶、心灵唤醒、创造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建设和谐学校文化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期望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教与学的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的总和。”高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睢依凡教授曾指出,高校是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使命。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学校文化鲜活的时代特征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融通的桥梁。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包括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以及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载体——课程的结合既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和适应。只有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水融,课程文化才真正“落地”,实现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高校办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上,这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品牌和竞争力的象征和体现,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高等教育较高中作为专业教育面临的尴尬困境是: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能力。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目标的实现,同时,更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6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

社会上出现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层次、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事实比比皆是。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甚至成为不和谐的音符。与此同时,大学校园这个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还出现了各种负面现象,如考试作弊,攀比成风,“读书无用”,不重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突出的体现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单纯校园文化活动相比,既有课程又有活动,在学生人格塑造、品德养成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其辐射面和教育功能更加强大。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为目的构建的这个教育教学平台,给予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科学合理规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让广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学习职业知识;帮助学生结合个人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选择升学或就业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主动增强就业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和谐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顺利融入社会。

三、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着力点,建设和谐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课程文化上就是学校这一教学主体的参与,营造真诚、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及通过学习主体的合作互动,实现和谐的教学过程。育人是课程最本质的东西,课程设置与教学是学校育人的最主要介质和蓝本,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也就是成功塑造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是每个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对学生而言,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独立的学科、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校而言,学校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

和谐作为事物的最佳状态,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文化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和内涵的不断扩充,学校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和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家庭的和谐。同时,科学全面规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精神与身心成长的和谐状态,领悟和谐的精神力量,努力践行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对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

首先,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灵魂,在“德才兼备,德育第一”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现代人才培养,在培养教师治学思想、学术传统、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气的过程中,鼓励全体教师自觉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把促进大学生顺利成才这一愿景的实现作为一种同进步、共发展的过程,激发其对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学校文化大背景下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实现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在和谐校园中,各部门通力合作,紧紧围绕学校就业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优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性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其次,借鉴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教育优势,探索现代文化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过分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了能力、品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果就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体系,形式灵活又与学生的价值诉求息息相关,通过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知社会,并提前关注自身的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借鉴和反思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培养程序,着力推动各门学科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创新,改革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无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聆听学生的想法,与之交谈,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去发现,学会发现与批判性思考,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竞赛、交流鼓励学生彼此合作,甚至是与校外人士合作,培养团结协作沟通的工作精神。

科学、规范、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是学生成长、成才和顺利踏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成功地把毕业生“销售”给用人单位,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将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不断完善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上,是实现学生、学校、社会和谐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吕型伟.吕型伟从教70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翼生.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4.

[3]陈树生,李建军.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4]周庆九.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认知与理性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5]马立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0,(14).

[6]李忆华.论和谐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参考,2009,(01).

[7]邱伟光.科学把握和谐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2007,(5).

上一篇:文化中的音乐研究 下一篇: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