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的

时间:2022-10-24 09:01:16

我是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的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节体育课,首先要建立课堂常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等。

【关键词】体育课

新的课程标准将体育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而这些学习内容能否完成、每个领域目标完成的好与坏,主要是通过有效地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是由每节体育课的质量来决定的。每节课组织的成败与否,关系到学习内容能否完成、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每个体育教师面对的主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体育课呢?就此问题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课堂常规:

一节体育课能否成功,严密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也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因而,只有建立好体育课堂常规,才能为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纪律基础和提供有力的保障。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课前常规:

《A》教师制定好教案,检查和安排好场地器材;

《B》学生因病伤等不能正常上课,课前应向教师说明情况;

《C》规定学生在课前X分钟到达操场,等后上课。

(2)课中常规:

《A》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教师宣布课的任务、内容等;

《B》对学生上课时的服装鞋帽等规定;

《C》学生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公物、服从命令、注意安全卫生;

《D》课后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锻炼的要求。

(3)课后常规:

《A》布置课后归还器材和场地打扫卫生;

《B》教师总结经验,写好课后小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通的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口头表扬、游戏活动、比赛等。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他将来进入社会时自主学习的起点就越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也越强。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获得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

(四)要遵循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

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是有一定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一般分为: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这个规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之前,通过游戏、做操等活动,使人体机能逐步上升,达到热身、做准备活动的目的。

(五)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在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只有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体育技术动作。这个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粗略地掌握技术动作阶级: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初期,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交流、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看录像、看挂图、教师的示范、讲解等,对技术动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大脑中形成运动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重点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但不在技术动作细节上下功夫,粗略地掌握技术动作。

《2》改进、提高技术动作阶级:

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教师对动作的纠正和指导、技术动作逐渐准确,熟练,逐渐克服了多余动作、错误动作,初步形成了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但还不够熟练,有时还有多余动作。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对技术动作的细节提出要求。通过师生互动、反复练习等,使学生能轻快、轻松、协调、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形成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3》技术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通过游戏、比赛、反复练习等方法,学生能熟练、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形成牢固地动力定型。这时动力定型虽已形成,但还要坚持练习,不要中断,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并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动作。

总而言之,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课堂常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师生互动等,提高每节体育课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福建、邱志钊《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