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与“大”:四川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10-24 08:57:53

“强”与“大”:四川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

省委政研室省统计局省社科院课题组

多年来,四川在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下,不仅解决了吃穿用问题和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瓶颈”制约问题,而且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由于我们对支柱产业的选择未能形成高度共识和持之以恒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

四川正处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在发展阶段上落后全国,因而应实施重点发展与统筹协调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根据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我们认为,应从省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科学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以带动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四川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和跨越式发展。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四川的支柱产业应当是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业、食品业和旅游业5个产业,其中工业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电力业、钢铁业、天然气化工业、食品业6个产业。2006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23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8.9%。其中,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446.3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1.4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当年实现利税106.6亿元;钢铁业实现增加值459亿元,同比增长24.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3%;食品业实现增加值446.4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当年实现利税182.9亿元;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18.8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

从工业内部来看,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应当是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电力业、钢铁业、天然气化工业、食品业六大产业。2006年,这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834.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8.3%。其中,电子信息业实现增加值173.7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5%;电力业实现增加值289.3亿元,同比增长21.8%,占工业增加值的9.2%;天然气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同比增长36.2%,占工业增加值的3.3%。

目前,航空航天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石化业、医药业、环保业、文化业还不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但是战略后备产业,它们很可能发展为支柱产业。此外,四川的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产业拥有居于全国前列的大学、研究院所和较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也有一些企业,但在产业化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尚处于产业形成的雏形阶段,应当作为四川的先导产业予以培育。

壮大支柱产业的战略措施

政府要在争取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优势资源开发特别是就地加工转化等方面,制订和完善财政贴息、折旧、技改投入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建立与各类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联系,把支柱产业的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介,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支柱产业中的优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要加大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银企良性互动,为支柱产业发展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要大力实施3个百亿工程,即“百亿企业工程”、“百亿集群(园区)工程”、“百亿项目工程”,特别是要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其为核心和引擎,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制订和完善支柱产业的名牌产品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争创名牌产品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名牌产品链,以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

要进一步完善对支柱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和运行预警预测制度,为其健康快速发展奠定统计监测基础。

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强发展支柱产业的组织领导工作。要确定省领导及有关部门与各支柱产业及其重点企业“联系”的目标责任制,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为支柱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链接1:

我省支柱产业的选择历程

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规模、较高技术含量、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产业关联度较强,能够支撑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支柱产业先后经历了“8+5”工程、六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多次选择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重点发展冶金、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钢材、电视机、录像机、通信设备、摩托车、汽车及农用运输车、工程机械及建筑机械、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设备8个拳头产品,改造丝绸、纺织、食品、医药、建材5个传统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点又放在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建筑建材、饮料食品、化学医药、旅游6个支柱产业。2000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1世纪前10年“逐步形成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旅游、医药化工和饮料食品6个支柱产业”,并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2004年,省委工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并于2006年确定把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07年初,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省委提出了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跨越的战略构想。同时,提出要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钢铁钒钛、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以及盐化工、食品、医药七大支柱产业。

链接2:

先导产业是代表时代高新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超前发展的新兴潜力产业。先导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孕育期,一般规模不大,但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战略后备产业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增长较快,产业带动性较强,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新兴战略产业。战略后备产业处于产业发展成长期,一般是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最有希望成为支柱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

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规模,较高技术含量,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产业关联度较强,能够支撑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也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其中又可分为传统支柱产业和现代支柱产业,它们是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起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的产业。

先导产业战略后备产业和支柱产业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并呈现出动态演进与更替的关系,其发展趋势一般是先导产业(产业孕育期)战略后备产业(产业成长期)支柱产业(产业成长期和成熟期)。通过这些产业之间承上启下和发展更替,特别是形成强大的支柱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不断向前演进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上一篇:带薪休假:从纸上到现实 下一篇: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