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时间:2022-10-24 08:43:06

摔跤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摔跤起源于古希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19世纪末即被列为第一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一。进入20世纪之后,摔跤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摔跤运动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并且进一步提出减少创伤患病率的重要途径,加强恢复训练及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摔跤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摔跤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是一种运动员身体直接对抗,运动强度大、技术动作变化多且不规则,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它以独特的力量速度和技巧的完善结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比赛和训练中,因为双方运动员对抗激烈,用力程度大且技术动作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机率高。伤病是困扰摔跤运动员成绩发展的大敌。给国家和自己,及摔跤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对伤病的预防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

大部分准备活动中,单调统一的准备动作的反复练习,枯燥的技战术的基本功练习,都会引起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兴奋性不高,达不到肌肉的兴奋值,造成运动骨骼肌的升温效果不好,易引起训练受伤。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逐渐加强运动员的血液循环,提高其弹性和伸展性,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同时也提高中枢精神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为正式练习做好身体上的准备等。但目前准备活动还没有被摔跤运动员所重视。往往因忽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受伤。

(2)技术动作不规范

摔跤技术动作千变万化,要求平时训练中,运动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如用力顺序不合理等,极易引发运动中受伤。有些运动员被对方摔倒时,常常采用手和上肢外旋撑地姿势来缓冲身体落地时的重力,目的使自己不被压倒、砸伤。这种保护方法,应严格禁止采用。因为这样的动作,腕、肘、肩关节固定,失去屈曲的功能,所以在外力冲击作用下,腕关节容易前脱位。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身上。摔跤耳是挟颈摔时耳部软骨受到挤压、渗出,软骨增生变厚,最终变形而形成的。

(3)训练课安排不合理

技术训练课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部分进行,此时运动员的体力较充沛。如果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把技术训练课安排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在运动员身体较疲劳的情况下进行技术训练最易受伤,也达不到掌握合理技术的目的,这些都是由于组织教法的不当造成的。针对组织教法上存在的问题,教练员应该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制订训练计划时要遵循训练原则,对训练时间短、技术水平差者,应加强他们的基本技术、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并注意提高他们实战练习的适应能力。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全神贯注

在训练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仔细领会每个动作的要领。训练和比赛开始前应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训练前或赛前身体机能基础上,采用各种身体练习进一步提高运动中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机能活动适宜于加强集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水平,并且克服机体惰性,为进一步训练和比赛打好基础,可使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时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提高指、腕、肘、膝关节的灵活性

摔跤运动是两个人以各种徒手方式,搂、绊、抱、摔、挤、压、滚翻,要求动作灵活主动,全面连贯,运动员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及柔韧性方面要求很高。由于手肘、腕和膝关节周围附着的肌肉少而使得力量较小,承受外力的能力也较小。所以,在运动训练及比赛前,运动员应多做些专项练习,提高应变能力,各关节的姿势到位可以有效地缓冲,预防运动损伤。

(3)掌握正确的倒地方法

肩部损伤大多是由倒地动作不正确引起,运动中要防止肩锁关节损伤,必须加强肩带及胸廓部肌群的力量训练并发展其柔韧性。摔跤中运动员躯干的前部接触较多,倒地时没及时“憋气奋力”,即未使胸廓部充满足够的气体易造成肋软骨受伤。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要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倒地方法,特别要强调做到接触地面的刹那间 “憋气奋力”,经常做倒地练习。

(4)培养头颈转动应变能力

在自由式摔跤中,运动员摆脱“危险状态”,避免双肩着地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强有力的头桥动作来实现的。在此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运动员颈部受力增大,负担加重,同时加上对手控制桥的外力,就构成强大的合力施于颈部,使颈部各关节处于受牵连挤压的状态。如果运动员训练水平低,技术掌握不够,消极运动或身体技能水平不佳,就很容易颈部受伤。因此,当对手压“桥”时,根据需要保持颈部适度的紧张和产生相反的力,这时的任何放松动作都是危险的。

三、结束语

运动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正确、慢性劳损等。提高技术训练水平、加强训练场医务监督、重视急性伤的处理是减少创伤患病率的重要途径。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教练员的基础理论学习, 使其了解人体各部位结构特点及受力原理。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力量训练。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重视恢复训练, 尽快消除局部疲劳。有意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克服完成动作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都春,田得祥,任玉衡,史和福,敖英芳,胡跃林,崔国庆. 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02). 2—3.

[2]张豪杰.自由式摔跤中运动损伤机制及其防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02).1—2.

[3]崔国庆,田得祥,任玉衡,史和福,敖英芳,胡跃林.自由式摔跤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02)2—3.

[4]关涛,赵建强.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8,(03).2—3.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部队装备管理技术探讨 下一篇:高等院校院校的软件应用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