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杂志扎堆创刊

时间:2022-10-24 07:32:11

办杂志在台湾向来被称为“烧钱的行业”,除非是大集团旗下的刊物,有雄厚财力、广大读者和丰厚的广告收入,否则大多只能惨淡经营。但是今年4月起,台湾接连有多本“小”杂志创刊,他们不砸大钱、不强调大众与多元;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分众市场,不谈国家大事而聊生活小事;他们说,这是一场“小杂志的逆袭”。

这批小杂志的成员,包括詹伟雄发行的《Soul》运动生活志、《Gigs》摇滚生活志、文学杂志《短篇小说》,以及黄威融担任总编辑的《小日子》杂志、黄俊隆任总编辑的《练习》杂志。

其中,学学文创副董事长、《数字周刊》总主笔詹伟雄的企图最大,他邀集学学文创、时联创投及其他广告界的朋友成立“神原意念”公司,除了目前3本,下半年还将陆续发行不同主题刊物,擘画大幅杂志产业版图。

规模小、发行少、关心小我

“小杂志”的定义是什么?詹伟雄认为,除了组织规模小、发行量少,还有杂志的关注点从“大我”转向“小我”。

运动杂志《Soul》选在4月创刊,每期以一个运动员的崛起成长为封面故事,特刊封面人物为林书豪,首期则为王建民,另结合采访报道、专栏,并邀请资深球迷撰写赛事观赏心得。摇滚音乐杂志《Gigs》则赶上下半年多场摇滚演唱会盛事,首期以Lady Gaga为封面人物,每期有海内外摇滚乐团的报道、音乐人创作故事、摇滚乐的解析等。

“狭义的运动关心胜负,深刻的运动则关心球赛背后的自我成长。”詹伟雄说,虽然这两本杂志内容结合新闻性,但重视的不是资讯而是背后的心灵思想。

但强调内容很“纯”的文学杂志《短篇小说》刚好相反,每期只固定刊登10篇华文短篇小说,杜绝诗、散文、评论、报道等,应对的是台湾大众对自我叙事的渴求,所衍生出阅读小说的需求,“提供给有备而来的文学读者。”

小日子,对抗连锁与统一化

“虽然我们很小,但我们不是小可怜,我们想要改变被大资本大制作大结构制约的世界”。《小日子》创办人黄威融曾任《Shopping Design》杂志总编辑,他对“小”的定义,还包括对连锁与统一化的搏击。

他认为,过去十年台湾杂志整体平淡,但在主流之外,他却受到如花莲的《O’rip》、台南的《路克米》等乡镇社区型刊物的鼓舞。“就像音乐圈不该只有五月天和蔡依林,杂志也不该只有大的、主流的、集团式的。”

双月刊《小日子》定位为生活风格杂志,虽然这类主题的杂志不少,但黄威融认为“作法”才是重点。比如谈设计,不介绍产品设计或品牌故事,而从旅行车、购物袋等日常物件写起;谈旅行,不端出五星级饭店,而是走访老屋改造的民宿;谈食物,也不收集美食餐厅,而是请各色各样的人物谈他们怎么吃饭。

黄威融自信《小日子》的作法“够风格”,如4月创刊号封面故事“我们喜欢吃早餐”,由厨师、编辑、日本杂货店老板、作家等各色人物谈他们到哪里、怎么吃早餐;其他单元则涵盖电影、音乐、书籍等。他表示,所有标题都强调“我”,文章也以第一人称呈现,“因为小杂志的对象,是每个重视‘我’的个体读者。”

练习,小题大作

同样从“个人”出发的,还有自转星球出版社社长黄俊隆创办的《练习》杂志。他以“人生是一段反复练习的旅程”为杂志下注解,筹备长达3年,4月首推试刊号,首期专题为“一个人”,第二期则是“在一起”,以“小题大作”的方式为平凡的日常状态注入新意。

《练习》内容跨界多领域,首期有作家骆以军与歌手陈绮贞对谈,卢广仲、夏夏、兰萱、聂永真等各领域名人的个人生活分享,以及固定的专栏及小说。

黄俊隆把《练习》定位为杂志书,每期为命题式的集体创作,非资讯性的用过即丢。他希望透过更深度的内容主题,吸引读者买回家收藏,定价因而偏高。

他认为,目前台湾主流杂志诉求大众读者,符合集体阅读的需求,但未来的杂志走向则会越来越强调特殊读者品味,虽然市场变小,但透过更精准的成本控制仍能获利。

人力精简,追求创意

几位创办人都提到近年台湾小杂志的经典例子,如《Ppaper》以轻薄开本、风格强烈的图文和低售价,成功杀出生路;2004年创刊的《蘑菇手贴》季刊,也以零售、无广告的经营方式找到生存空间;两年前创刊的《大志Big Issue》,则透过街友零售管道,成功网罗上班族、关心社会公益的年轻读者。

这几本小杂志共同的经营模式,都是发行量仅3000本到1万本,并将人力限制在3人内,采访、美术、摄影等工作外发,虽有管理上的不易,却更能广纳人才、保持灵活性。此外,他们都零售重于订户、调低广告收入比例、不约而同以脸书作为与读者互动的平台。

充满创意与风格强烈是这群小杂志的共同特点,但商业上能成功吗?詹伟雄表示,小杂志关心的不是赚钱,而是在比较小的成本规模下,让编辑与市场找到快乐收成的模式。

上一篇:博客来转型成功 下一篇:苹果和出版商为何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