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4 07:24:40

律动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律动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律动不仅适用于幼儿音乐教育、中学音乐教育,甚至可以运用于成人的音乐教育。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关健词:律动;音乐欣赏;音乐教学;音乐;作用

律动,是指人的肢体有节律的活动,在音乐上常常是指身体随音乐节奏韵律的活动。音乐感受由心动到肢体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可以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感受,进而投入对音乐本体的专注。律动在识谱教学,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上的运用比较普遍,是有共识的。

律动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始终,但是人民很少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它的意义和作用。而作为一种教学体系,是在新时期对外来教学法的引进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瑞士的达尔克劳兹教学体系,让国内的音乐教育界从观念到实践全方位重新认识了律动。这个体系认为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事情,音乐需要身心都投入体验,即身体和心灵都要感受音乐。这样才能全面体会音乐各要素、对音乐的感性才能深入、才能够感知音乐中具表达性的艺术特质。在音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来理解音乐语言,可以达致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节奏,节奏与生命的律动具有某种相同的运动方式。而将身体的律动作为把握音乐节奏的方式,只好抓住了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音乐的脉动。

音乐的欣赏,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尽管我们常常用很多诸如视觉,文学,哲学,想象等方式来辅助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但是其作用是比较局限的,往往也有负面的意义。那么,律动对于音乐欣赏而言是一种音乐性的意义,还是一种辅的作用呢?律动对音乐欣赏教学又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文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探讨。

1.律动与音乐的节奏

音乐的结构要素很多,其中节奏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一方面是整个音乐的骨架,另一方面又是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前进动力。节奏的形成更是音乐风格的集中体现。

音乐是动态的存在,这是无需讨论的。而音乐的动态在何种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体态运动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音乐和人的多种关系的形成,而且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不同的音乐环境有着不同的关系形成。譬如说,人对音乐的感情投入和对音乐的背景性利用,音乐与人的的关系就有巨大的不同。而舞曲音乐和抒情的浪漫曲对人的身心反应也是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的。

一般认为,音乐的动主要是体现在节奏上,因为节奏的长短时值组合能产生向前的动力,作曲家在写作音乐的时候,本来就受某种节奏的驱使。而人的节奏来源于生命运动。包括人类情感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律的运动为其表现形式的。音乐做表现的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人们所面对的世界万物,自然界的昼夜交替、潮水的涨落、四季的更迭,人体生理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等等,都是与音乐的节奏创造规律一样。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节奏的美,能跟随节奏的运动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生命体验。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劳兹的“体态律动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探索音乐与人的行为动作的关系,获得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人们在演奏音乐,聆听音乐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动作,如摆动身躯、手舞足蹈等就是一种由音乐节奏或者音乐的情感状态所引起的自然流露。也就是一种生命生命本能。

2.音乐欣赏的律动必要性

一般人总是认为,律动更适用于儿童的音乐教育,原因是觉得儿童的天性是好动,音乐能更直接地激起儿童的手舞足蹈。在音乐的鼓舞下儿童会进入一种随意、自由的空间,去自由地感受音乐。同时,儿童的音乐律动可以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达到身心健康。事实证明,通过律动参与音乐的感受,胜过一切口若悬河的讲解。跟低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更多地借助理性的帮助,所以,他们越来越去善于寻找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来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譬如音乐家的思想和性格,音乐的诞生背景,音乐的理式结构等等,这是没有错的。同时,他们逐渐就将音乐的律动看成是一种幼稚,或者仅仅当成是与己无关的音乐鸣响。这是有问题的,其实大学生仍然处于好动的年龄,只是他们的动往往都基于一种明确的目的而已。他们的节奏性,他们的热情和情感幅度甚至更大。音乐当然也能唤起他们的动作欲望,是需要释放的。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如果将他们的动作欲望实现,释放他们的热情,是能够显示出积极的音乐感受效果的。当然,他们的律动行为不能像儿童一样,总是拍手、摇头、跺脚,扭捏身躯,或者做一些他们视为幼稚的游戏等,而是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设合适的律动方式。

长期以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聆听多于参与的方式,是要求对音乐保持一种虔诚和注意。但是,如果在被动的聆听中,往往会使听觉经验不足的学生无所适从,容易走神。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是有益的尝试。随着音乐的律动,会消除音乐抽象的音响形式与人的距离,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自发肌体行为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对应,律动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也是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体现。这种源于自我内心的,自由放松的身体律动,既能训练内心的感觉与音乐的协调,更能让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在音乐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也许在音乐欣赏中未必是必须的,但绝对是必要的。

3.音乐欣赏中的律动方式

音乐欣赏课程相对于实践类、实操类课程是静态的,好像音乐的欣赏只要打开耳朵就可以了。这种开看法很普遍,有很多音乐教师也是持类似的看法的。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主要的任务就是播放音乐,其他的可以不管了。如果就音乐的欣赏和审美都是主体,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是,音乐欣赏如果作为一门课程的话,这种过于相信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觉性,将他们视为资深乐迷的观念是不妥的。这说轻点是一种被动的音乐欣赏,说重一点就是音乐教师的不作为。因为,放任的状态会使学生在音乐鸣响中很被动,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方式加强大家对音乐的注意,那这样的欣赏恐怕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律动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我们做一些讨论。

律动不能等同于打拍子,虽然一般要与音乐的拍子吻合。如果从始至终以打拍子的方式做律动,一方面很累,疲劳,另一方面显得机械,单一,和枯燥。那么有没有一种律动的模式可以直接运用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其实音乐欣赏中的律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其本质在于通过身体的活动,协调情感的抒发,而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是不在乎形式的。律动也不能只在意动作本身,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音乐的节奏,音乐的织体,音乐的情感等等都会带来律动的变化。不能只拘泥于对某种规定的动作模式。只要能感觉到与音乐的动态协调,什么样的律动形式都是合适的,有效的。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的律动要求非常自由,是主体性的,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走神的动作。甚至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动作习惯,更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课堂上,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等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音乐的反应,可以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每个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动作,展现每个独特音乐理解。

然而,律动会不会冲淡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聆听呢?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过多地注意律动的形式,搞得花里胡哨,甚至是喧宾夺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这是音乐教师特别要警惕的事情。适当运用就好,不要为了律动而律动,要视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相应的律动要求,这样才能将人和音乐的真正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变声期嗓音的训练与保健 下一篇:谈谈音乐会演出的心理准备